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浸會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邱建文成為參與國家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任務的本港首位科學家。他昨日成為「蛟龍」號第二位乘客在南海下潛7小時,負責在水底的冷泉區取樣和拍攝高清視頻記錄等作業。有跟隨邱建文研究的學生認為,深海尚有未被發現的物種,期望他能夠採集到新樣本,回港後將是次經驗跟大家分享。
現正在南海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昨日搭載第二位乘客、首位有份參與下潛任務的香港科學家、浸大生物系副教授邱建文下潛7小時,執行深海任務,包括在冷泉區取樣和拍攝高清視頻記錄等。
邱建文所屬研究實驗室成員、跟隨邱學習的浸大碩士生謝揚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舉例指出,珊瑚侵蝕是實驗室其中一個研究領域,而管蟲是珊瑚其中一個侵蝕者。由於深海與淺海的環境不同,前者很可能有很多未被發現的物種,亦可能有特別的管蟲,「香港無人從事深海研究,邱教授成為第一人,相信無論是甚麼物種,都是一個發現」。
學生盼見新物種蝕珊瑚
他表示,若能發現新物種,便可透過比較,了解管蟲和其他物種的進化史,邱教授專門研究海洋生物多樣性,對管蟲有深入認識,希望他能夠採集到新樣本,跟學生分享。
邱建文平易近人,深得學生愛戴。謝揚稱,平日上課,邱教授喜分享潛水經歷和展示採集的樣本,用以教學,又會邀請專家作分享,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課堂以外,邱教授會帶領學生到本港水域潛水,了解海洋生態,謝揚亦曾跟他到尖洲潛水,進行有關海葵的研究工作。邱教授又多照顧學生,每天均到實驗室視察工作人員和學生的研究情況和交流,謝揚曾試過研究結果不合預期,但邱教授只會鼓勵和指導學生,從不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