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最新數據顯示,內地通脹基本溫和,經濟增長乏力。多位經濟學家表示,目前從經濟整體來看,通縮壓力加大,未來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難鬆亦難緊,穩增長將更多通過財政政策來拉動需求。
PPI年內仍無望轉正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指出,6月CPI雖有反彈,但PPI持續下跌,6月CPI同比漲幅為2.7%,反彈主因是基數效應,近期菜價逐漸企穩,加上豬肉價格反彈,預測7月CPI回升至2.8%;6月PPI如期下降2.7%,預測7月PPI回升至-2.1%,但年內仍無望轉正。
姜超認為,PPI下降這麼多,是因為中國經濟在去槓桿。一些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資產負債率高企,一些金融機構資金出現空轉,表外業務暴增,需要減少槓桿以釋放風險和調結構,所以未來投資增速、貨幣增速預計都在下降,如果把貨幣看作是通脹的一個核心決定因素,貨幣增速起不來,通脹的壓力也將是沒有持續性的。
「比如1998年以後,中國曾出現持續通縮,當時的原因是貨幣增速較低,而貨幣增速無法上升的原因是投資需求不足,創造不了貸款,當時表現出來的就是企業不願意投資,製造業不願意投資,房地產也不願意投資。」他表示,目前製造業沒有投資,房地產可能慢慢地也不願意投資,基建投資由於資金的問題也可能有困難,如果投資增速很難起來,就沒有新增貸款需求,通脹壓力是不可能持續的,通縮的壓力則會加大。
靠財政政策拉動需求
姜超指出,未來從緊的貨幣政策不可能持續,因為最終的目的不是要把企業運營困難或破產,而是希望盤活,只是要把多餘的、過剩的產能擠掉;而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現在也不太可能,現在正在去槓桿化。
華寶信託分析師聶文則指出,近期管理層表態看出來對整個政策有轉向積極的跡象,其在比較多的場合提到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估計後面會推出提升需求方面的政策,包括棚戶區改造,貧困地區投資等等。但在貨幣政策上還會盡量保持中性。從年初至今,流動性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如果繼續保持貨幣政策很寬鬆是會導致金融風險不斷上升,且不會緩解經濟下行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