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高添強指,可能1919年前香港已有巴士服務。
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香港歷史作家高添強,日前在書展分享撰寫《九巴同行八十年》一書時,一些鮮為人知的九巴與城市發展的微妙故事。原來,最初九龍至少有8間巴士公司,當年彌敦道兩旁種滿大樹,港英政府亦因不想斬樹而不批准九巴引入雙層巴士,直至1948年,政府升高道路兩旁的招牌,香港才有雙層巴士。
高添強說:「現時大多的說法,是香港於1921年開始有巴士服務,其實在我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政府報告中已清楚列明應是早於1921年。暫時,我的資料顯示1919年已有巴士服務,或許可能是更早的年份。」
離開油麻地已是鄉下
現在的港島與九龍,同樣布滿繁華街道,人煙稠密。但原來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的九龍,遠遠不及港島般興旺。他稱:「當年你離開尖沙咀及油麻地,已經是鄉下地方。」後來,政府於上世紀20年代大力開發九龍,短短數年間清拆多個村落,開始興建多條馬路,因而開始引入巴士服務。
高添強指出,最初九龍至少有8間巴士公司,並非以專利開辦。後來政府認為需要推出專營權,透過中標限制,要求巴士公司提供定期班次,以安全車速駕駛,並為偏遠或客量較少的地方提供巴士服務,從而配合社會發展需要。然而,由於第一次推出計劃時未收到合格標書,待政府1932年再提出時,終接受當時稱為九龍汽車(一九三三)的九巴為服務提供者,並於翌年正式以專利形式投入服務。
40年代服務供不應求
不過,九巴並非自此一帆風順。高添強說,九巴發展深受戰爭影響。上世紀30年代末的香港,大批內地難民或移民因中日戰爭湧到香港,九巴未能應付急增的巴士服務需求,曾去信要求政府批出雙層巴士。「原來當年的主要街道包括彌敦道,兩旁種滿大樹,要讓雙層巴士行駛便要斬樹,當時的農林局十分緊張樹木,九巴要求遂不獲政府批准,無法增加載客量」。另一方面,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政府要求九巴只能使用英國汽車,但上世紀40年代的英國,正值歐戰時期而自顧不暇,未能為九巴增加車量,導致九巴服務供不應求。
日軍徵集九巴到廣州
抗日戰爭時期三年零八個月,九巴大部分車輛都被日軍徵集到廣州,在香港的巴士服務需要暫停。至1945年戰事結束,當時九巴在香港只有6架仍可運行的巴士,而戰前員工亦自告奮勇,願意再次投入工作。高添強表示:「九巴當時在很困難的情況下,慢慢恢復運作……1948年,九巴再申請雙層巴士,終獲政府批准,但今次要處理的不是樹木,而是招牌,要將它們升高,方便雙層巴士行駛。」
然而,九巴仍面對不少挑戰。在高添強眼中,在香港經營巴士是相當困難的,世界上沒有任何城市可以比擬。上世紀50年代中,人口急速膨脹,加上政府的建築法例改變,放寬建築物高度,由以往一幢樓住數百人至1970年佐敦道碼頭一帶的樓宇,高峰期住上10萬人,令九巴難以在繁忙時間有效疏導乘客。與此同時,當時政府政策卻不配合社會需要。他指出,政府因為要地區自給自足,居民留在原區工作,如果交通辦得太好,居民會在別區上班,外人也會進入其他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