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于珈琳、馬琳、高麗丹 報道)記者在採訪期間,所碰到能從當年殘酷的戰場上存活下來的老戰士,大多數都曾負過傷,他們有的靠子女的救濟勉強維持生活,有的由於子女外出打工謀生而無所依靠,這些七八十歲白髮蒼蒼的老人,如今不少是風燭殘年、晚景艱難。
家在瀋陽的抗美援朝老兵陳建國老先生,已是84歲高齡了。因年事已高,他不能下床,由兒子引記者進門。採訪過程中,老人也只能倚靠在床頭,怔怔看著來者、一字一頓的應答。床頭,是架起的氧氣罐和成摞的藥品。
「我是從山西當的兵,回來時就已沒有家了,無家可歸了。」濃濃的山西腔,透著少小離家終未歸的悲憾。他的兒子說,「1953年戰爭結束後,他回國時父母親都去世了,就直接來了瀋陽,回山西也沒意義了。」戰爭,讓當年的多少家庭承受別離之痛。戰爭之外,最令老人欣慰的,就只有珍藏至今的立功證和功勳章了。
相比之下,現居北京的尹吉先老人居住的房子雖不大,但有大兒子照顧,生活狀況算是不錯。但憶起了去年去山東探訪過的老戰友姜維禮,老人傷感的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這些老戰友失去了勞動能力,他們很多癱瘓在床需要人護理,這些人應該有個基本的生活來源。」「最起碼過年過節看看,但是到現在,沒多少人去看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