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 杜勁松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數據符合市場預期,但是市場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憂慮則揮之不去。從產業結構角度分析,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發生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1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5%、10.6%和8.9%;2012年,增長率分別為4.5%、8.1%和8.1%;2013年上半年,增長率分別為3%、7.6%和8.3%。上述數據表明,近年來第三產業增加值尚能維持在8%以上的水平,而第二產業則逐年放緩。因此,保持和增強第三產業的活力對於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策略有著決定性的意義。為此,政府需要進一步消除第三產業的壟斷、降低行業准入條件;同時,需要抓住時機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和開放、優化社會融資結構,使銀行成為真正的銀行。
優化資產配置 提升效率
在中國經濟三次重要轉型或結構調整時期(分別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九十年代初),根據鄧小平「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的理念,內地經歷人民銀行與中央財政分離、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分離、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變等一系列改革,為經濟成功轉型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未來十年,實現「兩個翻番」、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則更需要進一步推進銀行業改革。過去十年的股份制改造使中國銀行業跳出「技術性破產」的魔咒;但是,當前中國銀行業與「真正的銀行」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其核心的問題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組成結構不合理、不平衡、風險過於集中,並進而導致整個金融系統運行和資產配置缺乏效率。
調整結構 防風險高度集中
根據中國銀監會資料,目前5大商業銀行佔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43%、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佔比19%。由於直接融資市場尚未得到充分發展,因此社會融資總規模中的間接融資(含影子銀行)佔比超過八成。在中國經濟體系的風險鏈條中,各類商業風險將最終傳導成銀行信貸風險,而銀行信貸風險則主要集中在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由於國有資本是這類銀行的主要股東乃至絕對控股股東,因此導致整個經濟體系的風險最終由國家來承擔。(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