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首善北京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東城區「紀念北京建都860週年」系列報道(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8-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讀懂一條百年商業街的文化符號

——第四屆前門歷史文化節隆重舉辦

編者按:粗略一算,形成於明代的前門大街已六百餘歲街齡,繁盛與蕭條幾經輪迴,沉澱出一種發祥於商業又超然於商業的獨特文化,成為前門大街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2008年,前門大街在初步完成明清以來「規模最大、投入最多、最為徹底」的修繕整治工程後重裝開街,面對一條百年商街的新時代延續形態,讚譽者甚眾,不解者亦有之。為此,在北京建都860週年之際,記者特意深入正在舉辦第四屆前門歷史文化節的前門大街,試圖通過解讀這條老街的五個文化符號,為讀者找出它在歷史卷軸中起承轉合的一種邏輯,因為這種邏輯也正是北京市東城區對於前門未來發展構想的指導思想。讀懂了文化符號,也就理解了新時代的前門大街。(香港文匯報記者 袁倩敏)

文化符號一:建築文化

很多人並不知曉,其實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因處於皇城的前面,與處於皇城之後的地安門(俗稱「後門」)相對而得名,所以前門大街在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正陽門的城樓、箭樓、甕城、正陽橋、五牌樓曾是北京城最雄偉、壯觀的一組建築群,雖然甕城、正陽橋和五牌樓在不同年代陸續遭到拆除,但不可否認,歷史上那組完整的建築群,是前門大街建築文化中最為歎為觀止的一筆。

再來看大街上的建築。前門大街是封建時代皇帝天壇祭天、南苑狩獵、南下出巡的必經之路,故有「御路天街」之稱。為了保障皇帝出行的安全,更好地防禦刺客,清朝規定臨街的店舖房屋只能建暗樓,不許建明樓,也就是房屋二層的前簷要比一層向後收縮五尺左右。這類暗樓式的商業建築亦成為前門大街建築的一大獨特之處。

1900年,義和團的一把大火燒掉了前門大街上的4,000多所房屋,在重建過程中,受崇洋心理影響和出於吸引顧客的考慮,很多老字號店舖將店面改建為洋式建築,與街上的中式傳統建築形成「混搭」,別有一番風情;財力雄厚的店家將店舖蓋到了二、三層高,獨佔四、五開間的門臉,財力小點的店家只蓋個一層樓、一個門臉的小店就開張營業了,這樣一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高低不一的天際線和大小不一的建築體,恰好構成了前門大街建築風貌中另一個獨特個性——「雜」,但這種「雜」中又透出了幾分自然和生動。

可惜,這些風情各異的前門建築大都留存在了為數不多的珍貴相片中,在前門地區的修繕整治工程立項前,前門地區業已破敗,這裡「不具有典型傳統建築空間佈局和形態的建築」已佔69.3%,「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現代建築」占12.4%,且半數以上成了危房。最終,經過16位專家的32次論證,東城區政府確定前門大街按照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風貌進行修繕,以1957年的一張前門大街的老照片為「圖紙」,一律採用真材實料以確保修繕後的真實感。

受限於歷史資料,加之社會消費結構的改變,全盤仿造並不現實。為此,整個修繕工程主要抓住了兩個原則,一方面,在建築風格上把握住前門大街「雜」的特點,另一方面,保護和恢復那些生存於人們記憶中的標誌性建築。修繕後的前門大街北段以恢復歷史風貌為主,中段穿插傳統與現代混合風格的建築,南段以現代建築為主。共保存了9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歷史建築,包括月盛齋、新華書店、工商銀行、盛錫福、正陽藥房、天信百貨店、祥聚公糕點鋪、電信局和南城郵局,恢復了41個門臉與廣和樓、中和戲院、廊坊頭條胡同3個老牌樓,新建了7個現代建築。

據說,在挖地復建五牌樓時,施工隊將老牌樓的地基挖了出來,「說明這就是原址,分毫不差呀!」一位參與調查論證的老專家向記者表示。前門五牌樓1958年因舊城改造拆除,2001年,一座「改良」的五牌樓在箭樓以南復建,但因地下通道影響比原址南移,又因行車需要,牌樓的6根立柱中有4根採取懸空設計,距地面為6.5米,被戲稱為「假五牌樓」。這一次,則依照清朝時的樣子,原址重建了「五間、六柱、五樓」的「柱出頭」樣式,成為前門大街的標誌性建築。

文化符號二:商賈文化

明朝中葉,由於商業的發達,前門大街兩側出現了鮮魚口、豬(珠)市口、煤市口、糧食店等集市和街道,商業街有了雛形。到干嘉時已是「凡金銀珠寶以及食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恆日暮不休。」可謂繁華之極。

前門地區的繁華造就了眾多老字號的誕生。據考證,至清朝已有全聚德烤鴨店、便宜坊烤鴨店、會仙居炒肝店、永安堂藥鋪、黑猴帽店、都一處燒麥館、正陽樓飯莊、九龍齋鮮果店、通三益乾果海味店、正明齋餑餑鋪、永增和錢莊、同仁堂藥鋪、六必居醬菜園、一條龍羊肉館等,這些老字號分外珍惜自己的歷史和商店的名譽,所以能嚴守鋪規,惟恐做倒了行市,丟了體面,為此,經營者想方設法提高產品質量,從貨色上爭長,仔細琢磨,這確是商業上一種優良傳統。

同仁堂內有一幅對聯:「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這正是前門老字號真材實料、誠信為本的生動寫照。再如正明齋糕點鋪,據老人們說,他們家的一斤面要用四兩油,一塊月餅放在盤子裡,不大工夫,盤子底兒就會汪起一層油。再說說馬聚源,他們為政要富紳做纓帽的纓子,專用西藏的犛牛的尾,好看且絲絮勻順,怎麼弄也不亂,染紅纓子的染色,必須用西藏出產的藏紅花,顏色鮮艷永不褪色。坐鞋的老字號也有自己的規矩,內聯升的千層底布鞋要經過90餘道工序,而天成齋納鞋底時一平方寸納80-100針,一針不多,一針不少。

除了做工精細、質量為根的經商之道外,前門老字號還形成了和氣生財、顧客至上的經營原則。那時候的夥計間傳唱著這樣一個段子:「買賣要靠和氣生財,不分窮富一樣看待,上櫃來笑顏開,休發困莫發呆,這樣的買賣怎麼能夠不發財!」在那種氛圍下,一旦客人進門,有的店家安排夥計跑上來給你的衣服撣撣土,有的先讓你在八仙桌旁喝口茶歇歇腳……夥計對待顧客彬彬有禮,熱情周到成了這些老字號的普遍特點。

正是這些優良傳統,確保了前門老字號在數百年商業和手工業競爭中基業長青,也形成了老北京商賈的商業文化。為此,商賈文化作為前門的傳統特色之一,在這次前門大街的修繕整治過程中被東城區政府高度重視,不但保證了13家前門大街原生老字號全部回遷營業,同時不局限於北京地區,面向全國新引進著名老字號8家,現在前門大街共有21家老字號,租賃面積占前門大街可租賃面積的25%,數量占前門大街商戶的約20%,老字號數量較原來增加61.5%。

2011年5月,前門又打造了全國第一條老字號商業街——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街上的店舖100%是老字號。為扶持老字號發展,東城區政府在全國率先設立老字號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投入1,000餘萬元,用於解決老字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增強老字號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

儘管如此,前門地區的商業業態絕不僅限於聚集中華老字號,它的開放特質決定了這裡可以既有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明確定位,引導和傳承老字號在精神層面的優秀傳統,也能夠以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胸懷,積極吸納世界各地的優秀品牌融入前門地區共同發展。

文化符號三:梨園文化

說到前門的梨園文化,可以跟隨一個戲園的命運起伏講起,那就是已於2012年重張開業的天樂園。

乾隆六十年(1795),京人楊米人所寫的《都門竹枝詞》中有一首詩裡曾經提道:「半膘無事撞街頭,三五成群逐隊游;天樂館中瞧雜耍,明朝又上廣和樓。」其中的「天樂館」,就是後來的天樂園。

想要追溯天樂園的歷史,那還得從四大徽班進京說起。清乾隆五十五年,為了給乾隆皇帝祝壽,四大徽班相繼進京。自此,京城陸續出現了廣和樓、廣德樓、慶和園、同樂園、慶樂園、三慶園、中和園7大名園,因清朝明令禁止在內城開設戲院,7大名園無一例外地全部扎堆選址在前門外。與這些名園相比,那時的天樂園尚無法躋身一流名園的行列,屬於販夫走卒之流的平民戲園子。

1900年,義和團的一場大火將前門大街西側的戲園燒成了一片廢墟,只有廣和樓和天樂園萬幸逃過一劫。大火之後,被焚燬的其他戲園都在忙著大興土木、重建重張。趁此之際,完好無損的天樂園四敞大門,承接各個戲班子的演出,一直生存在7大名園光環下的天樂園自此風光無限。

眾多名角也適時登上了天樂園如日中天的舞台。17歲的梅蘭芳,剛剛度過變聲期,曾經在天樂園演過3年的戲。梅蘭芳紅極一時,與當時的京城名角並駕齊驅,掀起了京城的觀戲熱潮,天樂園自然也跟著沾光。昆曲新秀韓世昌也在天樂園唱紅,北大校長蔡元培甚至大老遠專門跑到天樂園,就為了看一出韓世昌的《思凡》。「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亦從這裡起家,天樂園由此被稱為「硯秋劇業的發祥之地」。

天樂園成於 1900年的「庚子之火」,也敗於1942年日本佔領時期的另一場大火。戲園子雖然第二年在燒燬之地重建,卻已經是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直到1950 年 1 月23 日,天樂園以「大眾劇場」的新名字重登歷史舞台。

時隔37年,梅蘭芳也再度踏上了17歲時曾經贏得無數掌聲的久違舞台。一連4晚,梅蘭芳在這裡連演《蘇三起解》、《奇雙會》、《穆柯寨》、《穆天王》和《貴妃醉酒》5出大戲。據那時住在前門地區的老人們回憶,那是1950年的 12月,天上飄著鵝毛大雪,但寒冬並沒有阻擋住觀眾們連夜排隊買票的熱情,隊尾一直甩出了鮮魚口胡同,連前門大街上都站著排隊的人流。

1951 年4 月3 日,大眾劇場舉行了中國戲曲研究院建院慶典,毛澤東主席為研究院的成立親筆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從此,大眾劇場一度成為中國戲曲研究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退出歷史舞台。

天樂園的歷史正是前門大街梨園文化的縮影。作為東城區傳承歷史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修葺一新的天樂園華彩重現,從此,到天樂園看戲品茶又將成為京城居民的一項傳統消遣。一位對前門歷史的研究造詣頗深的老先生對記者表示,將來等廣和樓也修復後,他期待前門地區能成為一個京劇演出基地或梨園文化展覽陣地。在大力實施「文化強區」發展戰略的東城區,或許他的這份期盼不日就能成為現實。

文化符號四:會館文化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以後,各省市在京做官的人為了解決進京應試舉子的住宿問題,在京城約建有四、五百座地方會館,其中內城僅有區區十幾座,其餘的四百多座皆集中在外城,且以前門地區居多。這些會館帶來了各自的地方鄉音、風俗習慣和特色物產,極大地豐富了前門地區的社會形態和多元文化。舉子們常到前門大街來購買生活用品或飲酒作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前門大街的繁華。

這些會館的淵源各異,諸如「陽平會館」由山西平陽府及周邊20餘縣商人聯合修建,會館由戲樓和三進四合院組成,其戲樓還是北京現存規模較大、保存比較完整的清代風格民間戲樓佳作;建於1890年前後的「台灣會館」,緣起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將科舉制度移植到台灣,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開始,陸續有台灣舉人到北京參加會試,亦是大陸惟一一所台灣會館。

然而,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很多會館淪為了大雜院,還有不少會館僅存原址,蘊藏與此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蒙上了歷史的塵埃,不禁令人扼腕歎息,例如上面提到的「陽平會館」,解放後一直是北京同仁堂集團的藥材庫房。為此,東城區政府在前門地區的修繕整治工程中亦將會館的修繕和利用作為重要的一塊內容。

2009年5月2日,東城區歷時5年搶救、修繕的陽平會館大戲樓迎來新的房客——劉老根大舞台的開幕演出。2010年5月8日,台灣會館亦新裝重張,修繕後的台灣會館,在保留明清四合院建築風貌的同時,充分利用地下空間,使總建築面積由原來的400平方米增至3,800多平方米,圍繞台灣會館打造的台灣文化商務區,已經成為增進兩岸人民互相瞭解的紐帶和橋樑,成為京台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目前,東城區確定的「十大會館修繕利用工程」包括台灣會館、雲間會館、晉翼會館、顏料會館、貴州會館、吉州會館、粵東會館、旌德會館、江西南安會館、廣東惠州會館,均在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內,據悉,會館的修繕將視每座會館的不同現狀,制定具體的評估、修繕方案,修繕工作將分時段進行,按照相關領導的話說,是「條件成熟一座,修復一座」。

其實,對於會館修繕後的如何使用的問題,東城區政府一直在探索中求破題。據相關負責人表示,有的可以做歷史文化展示,有的可以做商務交流,功能依市場而定,政府的責任是引導使用者保護會館的建築形態和歷史風貌,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院落,不能僅僅是修繕好了擺在那裡供參觀,還應引入現代功用。「保護與合理使用,應該相輔相成」。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已有多位有識之士就前門地區如何更好利用會館文化建言獻策,其中,關於這些會館在開發和利用中如何帶入地方特色的研究已經引起領導的重視。待這個問題破題之時,前門地區將成為實現各地、乃至各國文化交融的重要場所。

文化符號五:民俗文化

翻開前門的歷史畫卷,不管是繁盛時期,或是衰敗階段,閃過的都是一幅幅老北京市井風情圖,作為京城的一條百年商街,前門大街的民俗文化也就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

歷史上的前門地區是一個擁有商業、休閒、文化娛樂、居住、交通等功能豐富的地區,在狹窄的空間中,沿街遍佈鮮魚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珠寶市等,還混雜著各種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還有乘坐轎子的大家眷屬、聽說書的街巷小兒,男女老幼無所不全,人們在這裡採購、散步、聊天、逛街,遇到熟人點頭駐足,或是去茶室、書場小坐,這映射出來的正是慢節奏的、和諧的京城人文情趣和氛圍。

要說京韻濃郁的民俗文化的最好體現之一,還得提一提老北京的叫賣聲。著名作家張恨水曾如此感慨:「我也走過不少的南北碼頭,所聽到的小販吆喚聲,沒有任何—地能賽過北平的。北平小販的吆喚聲,複雜而諧和,無論其是晝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給予聽者一種深刻的印象,雖然這裡面有部分是極簡單的,如『羊頭肉』,『肥鹵雞』之類,可是他們能在聲調上,助字句之不足。」

的確,北京城的叫賣聲,五花八門,異彩紛呈。傳統的吆喝叫賣不但要字正腔圓、餘韻繞樑,還要婉轉之中帶有穿透力,最重要的是要有響器伴奏的配合。如雜貨時打的貨郎鼓、看病郎中用的藥鈴和理髮匠用的喚頭。

為了讓遊客親身體驗京腔京味的叫賣聲,在前門大街開市儀式上,東城區還特意請來了有著「京城叫賣大王」稱號的臧鴻老爺子,他的一聲「前門大街開市嘍!」的吆喝傳遍了整條大街。在鮮魚口大街開街當天,臧鴻還帶上了兒孫二人一起表演叫賣,逍遙扇在手、藍袍加身,紅黃色馬褂格外鮮亮,臧鴻一副悠然之態。「鮮魚口!鮮魚口……」臧鴻一張口,聲音傳出數百米,雖已80歲高齡,但老爺子中氣十足,嗓音洪亮,臧老的兒孫則馬上接力,高喊「老字號!美食街!」最後,祖孫三人合拍齊喚「開街嘍!」,令遊客彷彿又回到了數百年前的前門大街。

除此之外,前門大街的民俗文化還有諸多種豐富的表現形式,諸如老北京的婚喪嫁娶、節慶禮數等,這些民俗文化與商業文化在這裡相融和,為民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前門地區商業的繁榮發展,為其建成一條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提供了深厚的內涵。

相關新聞
首善北京第140期 (2013-08-21) (圖)
東城區「紀念北京建都860週年」系列報道(三) (2013-08-21) (圖)
首善北京(第139期) (2013-08-13) (圖)
中關村「亮劍」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成立國內首家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 (2013-08-13) (圖)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首批會員名單 (2013-08-13)
眾籌融資替代傳統證券業務 (2013-08-13) (圖)
人人貸挑戰傳統存貸款業務 (2013-08-13) (圖)
首善北京(第138期) (2013-08-09) (圖)
北京創新直追硅谷 (2013-08-09) (圖)
北京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預計值 (2013-08-09)
千億基建引民資 外商可分羹 (2013-08-09)
半年報「靚」點 (2013-08-09)
首都資訊:京王府井大街啟動消夏購物季 (2013-08-09) (圖)
首都資訊:北京2014年將舉辦世界葡萄大會 (2013-08-09) (圖)
首都資訊:慕田峪長城獲第二次大開發 (2013-08-09)
首都資訊:「慕尼黑啤酒節」九月迎來北京首秀 (2013-08-09)
首都資訊:第四屆北京奧運城市體育文化節開幕 (2013-08-09)
首都資訊:前門歷史文化節開幕 推文化體驗式消費 (2013-08-09)
首善北京(第137期) (2013-07-25) (圖)
繪就永續發展藍圖 再現古都好風景 (2013-07-2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首善北京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