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首善北京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繪就永續發展藍圖 再現古都好風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7-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永定門城樓復建以及廣場落成,南中軸線恢復了壯麗景觀。

——東城區「紀念北京建都860週年」系列報道(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袁倩敏 北京報道)在古代城市史上,北京舊城一度是世界上最領先的大城市,它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積澱。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於保護歷史遺存的意識愈加強烈。然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實現城市現代化之間的矛盾,恰是世界上許多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普遍面臨的問題,北京亦不例外。

儘管在如何保護歷史遺存這個問題上爭議已久,但是,「保護」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讓城市更加平衡、有序、和諧的發展。換句話說,「保護」要使這些「遺產」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純將其孤立在城市中,那麼,「保護」就必須同「利用」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它的活力。「保護」和「利用」如何雙贏,這是一個時代孕育的新命題。

作為一個常駐北京多年、辦公和居住地都在東城的境外媒體記者,我饒有興致的長期關注著這片區域的古都風貌保護和利用工作,從多次與前往一線做調研的政府公職人員的探討交流中,親身體會到了東城區政府對於破解這個時代新命題的決心之大,並始終走在探索前沿的舉措。

順勢引導與規劃 古巷興起特色游

2009年,位於北京東城區的南鑼鼓巷被美國《時代》週刊雜誌推薦為25處必去的亞洲風情體驗地之一,這條新聞令很多人重新關注起了南鑼鼓巷的發展淵源。作為元代魚骨式格局保存完好的南北走向胡同,南鑼鼓巷地區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是目前北京舊城保存最完整、四合院最集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如今,還可以再加上一條評價:它也是政府合理利用歷史遺存的街區典範。

由於人口高密度地發展,早年的南鑼鼓巷曾一度陷入雜亂險境,後來,附近的中國戲劇學院學生開始聚集於此開設酒吧、咖啡館等,年輕時尚的氣息漸與古老街巷相得益彰,這股社會自發的行為很快小有規模,遊客與日俱增。

伴隨南鑼鼓巷人氣的攀升,許多商家卻陷入了產業發展空間狹小、租金上漲過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難有「落腳之地」的困境;同時,商業發展也給古都風貌帶來了衝擊,如開門打洞、加建二層、牆體外立面色彩不協調等問題,引發居民生活與商家經營的重重矛盾。

這時,東城區政府的主導顯得必要而及時。針對當時的現狀,東城區政府一方面下大力氣做好市政基礎設施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煞費苦心地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引入市場力量,吸引文化創意企業進入,使居民擁有的原居住性文化資源在市場機制下得到了互換,實現了街區發展與居民利益的一致性。可以說,區政府在其中的作為用「順勢而為」來形容再恰當不過,南鑼鼓巷的發展亦由此跨上了新台階。

說到了南鑼鼓巷,就不得不提一下五道營胡同,如果說南鑼鼓巷是「利用性保護」成功典範的「第一代」,那麼五道營胡同就是它的「延續創新」。

五道營,曾經的明朝守城兵營駐地,與雍和宮、國子監、孔廟比鄰相望,浸染出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與南鑼鼓巷自下而上參與機制的形成不同,在五道營商業氛圍還未形成氣候時,東城區政府就通過綜合分析,發掘其資源潛力後,合理引導了街區的發展。

受益於南鑼鼓巷發展的經驗,五道營一開始就顯示出後發優勢,在區政府的引導下率先成立社會服務類民間組織——「五道營商業聯合會」,作為政府與商戶、商戶與商戶間溝通的橋樑,此舉使得五道營在發展初期就實現行業自律和確立市場規範,避免了鬧哄哄地無序發展,直接駛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不管是南鑼鼓巷,還是五道營胡同,區政府在其中扮演的合理引導和規範的角色功不可沒,它既結合居住條件改善和街區內外部需求,捨得投入巨資實施基礎設施的改造提升,又善於「揣摩」區域特色,植入適於其發展的產業類型,避免了有限資源的低端使用,全面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恢復歷史文化景觀 城市居民享其樂

2010年,東城區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國際花園城市D類別金獎」。聯合國的這項「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國際大獎」——「國際花園城市」競賽活動是全球公認的「綠色奧斯卡」大賽,東城區能夠摘得這項殊榮,正是世界對它在城市建設上所取得的成績的再次肯定。

或許很多人會質疑這個北方城市中心區的宜居度,但如果你能放緩匆忙步履,換個視角打量這片41.84平方公里的土地,或許就會被一個個凝聚了歷史片段的公園所吸引,它們以各異的風貌景觀展示著不同的歷史信息。這裡可能不是來京旅遊者的必遊之處,但卻為生活在此的城市居民帶來了無盡樂趣。這是東城區近年來在探索如何「利用性保護」上的一大收穫。

皇城根遺址公園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遺址公園。歷史上的北京城,由紫禁城、皇城、外城組成。至今,紫禁城保存完好,外城雖已被拆除,但人們仍知道它的位置,唯有皇城在民國初年拆除後,許多人已沒了概念。為此,東城區政府在皇城根遺址處修建成皇城根遺址公園,並專門在公園北端舊址處復建了一小段城牆,選取東安門、中法大學、北大紅樓等節點,挖掘、展示地下牆基遺存,使北京古城的概括形象得以完整。

延續古都歷史文脈的還有明城牆遺址公園。東便門至崇文門的明城牆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牆之一,是北京城歷史發展的重要標誌,由於歷史原因,該地曾被單位、居民用房大量佔用,破損嚴重。為了重現古城牆的真實面貌,修建明城牆遺址公園成為區政府當年一項重要工作。

一位區政府領導告訴記者,很多年後,他與時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的孔繁峙偶然聊起明城牆遺址公園時,得知當年為這個公園進行的國際招標中,一份主題大意為「沒有設計的設計」的方案最後打動了領導層。這從某個側面體現了政府在「利用性保護」上的良苦用心:將歷史風貌還原後營建成城市公共空間,不添加過多商業開發,讓城市居民走出家門即可感知歷史。

其實,古代的京城曾的確是水系豐富的城市。《光緒順天府志》記載,清末北京有河溝140條,湖潭28個,有名的泉26個。遺憾的是,其中的很多河道消失在了歷史變遷中,人們惟以街名將其念之,如東城區的「三里河」、「北河沿」等。

據區政府一位研究歷史的領導介紹,從北京古城發展的歷史看,水系是最終形成舊城傳統中軸線佈局的基礎,是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和北京歷史風貌的重要體現。為了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同時加深居民對地區歷史的直觀認識,近年來,還原區域內的河道亦是東城區探索「利用性保護」的另一大舉措。

目前,作為東城區重要的河道復建工程的菖蒲河公園已開放多年,該河道全長510米,水面寬12米,與天安門前的金水河連通。而作為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的玉河在掩埋了半個多世紀後,也於2011年以700歲「高齡」重現了「水穿街巷」的景致。未來五年,東城區或將恢復前門古三里河水系景觀,屆時,「三里河」將不僅僅是一個街道名稱,令人充滿遐想。

開放心態審視使命 探索任重道遠

如果將上世紀90年代初的菊兒胡同住宅改造工程劃作一個起始點,那麼東城區政府已在古都風貌保護和利用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了二十載有餘,實事求是地講,在這期間有很多探索和實踐伴隨著爭議,對於這個現實情況,就記者的觀察而言,自省和開明是東城區政府工作人員的普遍心態。

在多年前,記者曾去區政府一位領導的辦公室採訪,書架上一本記錄北京古城變遷的書籍赫然在目,而作者恰是對東城區的相關工作存在異見的一位學者。按那位在區政府研究歷史的領導的話說:「每一位對古都保護和利用有自己見解的人都值得尊敬,他們對政府和社會是一種有力地監督。」正因為有這種心態,東城區對「利用性保護」這個新命題的認識才更為細緻和有緊迫感。

以磚木結構為主的北京舊城傳統建築,在「大雜院化」的趨勢中,正在加速的破敗,為此,區政府在財政收入吃緊的情況下,除了承擔起規模型歷史文保區的修繕工程外,還自覺地將散落在社會民居中的重要舊址和會館分批納入保護、利用範疇。

其中,包括明城牆遺址西段、歐美同學會、方家胡同15號院、美國使館舊址、地壇宰牲亭油飾、清末自來水廠舊址、前鼓樓苑7號、9號院、鐘鼓樓、國祥胡同2號消防水改造在內的「十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已初見成效;包括晉翼會館、貴州會館、吉州會館、安徽旌德會館、廣東惠州會館、平鎮會館、湖北會館、江西廬陵會館、湖北黃安會館、廣東粵東會館在內的「十項會館保護利用工程」亦在穩步推進中。

這些文物保護單位在修繕後,陸續地通過增設博物館、展覽館等有針對性的保護方式,加大了對公眾的開放力度,無疑是區政府對「利用性保護」另一層面的實踐體現。

從《北京市東城區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1年-2030年)》來看,它對未來有著一種保持永續發展和地區復興的真誠嚮往,並且清醒地認識到了其發展戰略正是「文化強區」。那麼,如何更好地實現古都風貌的「利用性保護」,將是東城區實現這一嚮往的關鍵,更是這個古都保持城市靈魂的根本所在,其探索空間依然存在。建都860週年,既是總結前一段探索歷程的時間節點,亦是下一個更高追求的開端,是以為記。

相關新聞
首善北京(第137期) (2013-07-25) (圖)
繪就永續發展藍圖 再現古都好風景 (2013-07-25) (圖)
第二屆京澳洽談會成果豐 57項合作意向、協議逾62億人民幣(首善北京第136期) (2013-07-13) (圖)
北京市長王安順:下定決心 打一場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戰(首善北京第135期) (2013-07-05) (圖)
首善北京(第134期) (2013-07-03) (圖)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留住古都的記憶 (2013-07-03) (圖)
首善北京(第133期) (2013-07-02) (圖)
中關村探索人才特區建設成效顯著 海歸數量5年增長一倍多 (2013-07-02) (圖)
中關村探索人才服務體制機制全新模式 (2013-07-02) (圖)
2012中關村出口增速呈現兩位數增長 企業「走出去」步伐加速 (2013-07-02) (圖)
以市場機制選人才 中關村雛鷹人才工程初顯成效 (2013-07-02) (圖)
首善北京(132期) (2013-05-28) (圖)
23萬人次 123個簽署項目 860億余簽約額 第16屆「科博會」於京閉幕 (2013-05-28) (圖)
萬鋼:面對全球變革要有超前謀劃 (2013-05-28)
簽約:高科技合作項目簽約逾14億 (2013-05-28) (圖)
跟蹤:彌補了項目交流不深入的不足 (2013-05-28)
論壇:體會頭腦風暴 (2013-05-28)
科技看點: (2013-05-28) (圖)
區縣展區 (2013-05-28) (圖)
首都資訊快遞: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 (2013-05-2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首善北京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