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龍華一工業區廠房變成廢品收購站和倉庫。
受勞工成本成倍增長和人民幣大幅升值等不利因素影響,珠三角許多企業正經歷溫水煮蛙效應,大量港台、民營和外資等企業紛紛捨棄製造業或者縮減規模,他們紛紛轉型轉向出租廠房,嘗試轉型高爾夫、香煙,紅酒和民間信貸等等,但成功者寥寥。記者走訪世界工廠的深圳和東莞許多工業園,不少工業園的空置情況驚人,有的空置率高達八、九成,而且這情況已經持續了三、四年。當年填平漁塘和農田集資興建工業園的村鎮及村民收入劇減,既沒工作也沒法復耕,情況令人心酸。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製造業太苦太累不說,關鍵是沒有錢賺甚至還會虧本」。從事塑膠生產的港商何廣健說這話時是滿臉的無奈。2009年他公司銷售收入還達數億,利潤近千萬,可是去年卻出現20多年來少見的虧損,今年更是受東南亞的競爭到了無單可接的地步。
製造業沒錢賺甚至虧本
於是,他除了將工廠搬遷至低成本的緬甸外,還在惠州購買了近百畝土地,一部分用於建設農產品物流園,以分羹珠三角巨大的農產品市場,另一部分用於種植高科技農產品。但是,他發現吸引外來投資並不順利,其物流園仍是一片空地,因缺乏資金和技術,其農產品種植也未有什麼進展。
在香港上市主要從事銷售布料、成衣及其他有關配飾業務的寶源控股,其董事局主席黃文彬告訴本報記者,因勞工成本大幅上升和人民幣升值等,珠三角製衣業陷入成本高無利潤的困境,公司並陷入虧損。他稱,為了生存發展和拓展內地市場,公司不得不進行業務轉型。在今年初,公司以6,000萬港元收購了中山知名的家居公司普納度,最近該公司發佈業務預告,上半年扭虧為盈賺7,846萬元。他坦言,由於環境變差,從事加工貿易的製造業已沒有什麼希望。但是,珠三角像黃文彬公司成功轉型的港企可謂鳳毛麟角。
結業做包租公反有微利
與港企類似的是,台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等也紛紛撤離製造業或者縮減規模。在惠州從事工藝禮品生產和研發的前深圳台商協會副會長賴志明告訴記者,四、五年前,他公司在惠州有200-300人,年盈利數百萬,可是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和大陸成本高漲,其公司兩三年前便出現虧損,直歎製造業太艱難。於是,他兩年前已關閉工廠,將之前自己買的廠房出租給別的企業。
此外,他還尋找其他空置廠房,將其租下來,整理一下再設法轉租給別人,從中賺些租金。儘管一年賺的錢不多,僅數十萬元,維持他和家人基本生活,但他已心滿意足了,這無疑免去了以往從事製造業的諸多苦惱。賴志明感歎,如果不是年紀已60多歲和文化差異,他可能會轉到東南亞設廠。
改經營香煙及高球場
深圳前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他告訴記者,現在的珠三角營商環境很不好,以往主要從事電子和燈具生產公司,業務也出現下滑三四成,而勞工成本卻成倍增加。為了應對這一不利困境,他便將其工廠規模縮減1/3。他將以前賺的錢投入捲煙和高爾夫,與大陸一捲煙廠合作,在台灣生產「阿里山牌」香煙,因定價較高,利潤不錯。而他在大陸與人合夥經營的高爾夫球場也帶來較好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