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保羅•喬爾達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戰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喬爾達諾到中國宣傳新書 (本報上海傳真)

 兩年前,一本《質數的孤獨》讓無數的中國讀者記住了80後的意大利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日前,喬爾達諾攜新書《人體》出席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論壇,這本將視角聚集於阿富汗戰場上的長篇小說,所要表達的正是喬爾達諾所說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戰爭。」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保羅.喬爾達諾(Paolo Giorodano),意大利作家,粒子物理學博士,處女作《質數的孤獨》曾獲意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文學獎,並成為該獎設立以來最年輕的得主。《質數的孤獨》於歐洲狂銷500萬冊,在中國同樣受到年輕粉絲熱捧,喬爾達諾甚至還被稱為「意大利版的郭敬明」。年少成名的物理學博士此後一直在尋找下一本書的主題,直至他跟隨部隊前往阿富汗戰爭第一線。

重新認識戰爭

 「在前線作戰基地,我遇見了一些與我年紀相仿的男孩子。我意識到,如果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戰爭,那這場在阿富汗的戰爭就是我這一代人的戰爭。我開始想像,在這個反常的背景下,這塊軍人的地盤裡一切會是什麼樣。於是,一回到家裡,我就著手寫作《人體》,」喬爾達諾說。

 《人體》是一部關於戰爭的小說,但並不停留在字面上的戰爭,除了硝煙紛飛的戰場,喬爾達諾更多觸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情感上的戰爭、家人間的戰爭……每一個書中人物都經歷了痛苦的蛻變,從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到最終發現自己變成了自己都覺得陌生的成年人,要去承擔他們並不想或是還未準備好去承擔的責任。

 於讀者而言,《人體》的內容是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的。喬爾達諾盡他所能,精確描繪出阿富汗戰爭中的衝突,讓它成為獨一無二、而不是一個放在任何背景下都適用的故事。但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將戰爭看成一個突然的,不可逆的過程,促使人發生轉變。」

 在阿富汗,很多事情衝擊著喬爾達諾。很多元素都對小說的構成非常重要,在接受訪問的時候,喬爾達諾清晰地回憶起「那片荒地,探照燈,俯瞰軍事基地的群山……」。除了戰爭,帶給他更多觸動的的是與同齡人的交流。「我遇到的人,他們中的多數和我一樣年輕,但卻面臨著遠遠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東西,那種遠離一切的感覺,手機不能用,也不能隨便走動,所有的規則都是不同的,」喬爾達諾說,他在很多地方旅行過,但從未像在阿富汗那樣,遠離所有一切他所知的東西,「但與那些和我相似的士兵在一起,又讓我感到像在家一樣,這段經歷是可怕的,同時又給人安慰,這正是我構建一個故事所需要的矛盾的模糊感。」

看到真實的自我

 在前往阿富汗以前,喬爾達諾對戰爭一無所知,他所得到的訊息無非是來自報紙,電影。抵達阿富汗戰場後,喬爾達諾結識了一群二十幾歲的士兵,他們向他傾訴自己在戰火中的感受,不管是剛剛經歷的玫瑰谷戰役,還是尚未打響的其他戰爭。這些剛成年的年輕人,面對殘酷的戰爭,每個人都有了同質化的傾向,「……我從中分離出一個,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人。對於每一個年輕人我都賦予我性格的一部分:內向,血性,傲慢,單純,所以結果就是將我自己分解成許多不同的人。」

 在喬爾達諾看來,戰爭是一種讓人放下防備,以最真誠一面呈現給彼此的「封閉實驗室」。還未面臨戰爭前,包括他在內的年輕人,習慣於將自己裝作成熟而又無所畏懼的模樣。但在戰火硝煙中,假面被粉碎,每個人都在經歷脫下偽裝的痛苦蛻變。在這個巨大的「實驗室」裡,赤裸裸的內心暴露於彼此,既真誠又脆弱。

 喬爾達諾將他的同代人總結為「分心的一代」,「太多的事物想要爭奪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內心分裂而無法全神貫注,愛好廣泛,但又缺乏專注力;活躍於社交網絡,但又害怕孤獨,在戰場上身陷危境,也迫使我們離開那些分心的念頭,看到真實的自我。」

 在20至30歲間,年輕人在生理上已經成熟,但是心理上卻尚未擺脫過去。這是一段爭議頗多的成長階段,同時也充滿了深刻變化。所以,在《人體》一書中,原本只寫了戰場經歷的喬爾達諾,而後又加入了其他一些主人公的生活和個人衝突,在他看來,「家庭裡的戰爭和真實的戰場一樣殘酷」。

 那些士兵隨口說下的故事,給了喬爾達諾疾馳的靈感。書中對玫瑰谷戰役的描述真實慘烈,有人問是否喬爾達諾也曾參與其中?「並沒有,」喬爾達諾回答,「可是我遇見了很多經歷過那場戰役的士兵,就算時隔幾周,他們仍然神情恍惚,只想盡可能地向人傾訴。」這樣磅礡的內容,喬爾達諾卻只花了一個下午就一氣呵成,之後甚至都沒有修改。

對書評不以為然

《質數的孤獨》發表後,喬爾達諾大獲讚譽,但一夜成名的狂喜過後,也令他陷入彷徨。喬爾達諾說,他並沒有受過專業寫作訓練,「當我十年前開始寫故事時,我以為自己只會寫孩子,就不斷改寫我的童年記憶,我的早年經歷確實與寫作密不可分,但現在我不願再去刻意剖析童年,我希望能夠往前走,看看外面的東西,尋找自己以外的故事。」

 談及書評,這位年輕的粒子物理學博士頗不以為然。他提到,當今的網絡是自由民主的聖地,是信息資源集合地,匯聚了書影音的各種信息,然而每次當書得獎、或有相關的電視採訪等曝光時,網上的評價就急劇下跌,甚至負面評價不斷,而當曝光度和話題量變少時,網上的評價又走向積極,「總之不管你怎樣做,有人捧鮮花的同時,也必定有人扔糞土。」

相關新聞
保羅•喬爾達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戰爭 (2013-09-09) (圖)
書評:一切皆可為文本——托多羅夫的《日常生活的頌歌》 (2013-09-09) (圖)
書介: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2013-09-09) (圖)
書介:孔丹口述,難得本色任天然 (2013-09-09) (圖)
書介:TED Talk十八分鐘的秘密 (2013-09-09) (圖)
書介:羊毛記 (2013-09-09) (圖)
書介:Creative Living London (2013-09-09) (圖)
徵稿啟事 (2013-09-09)
革新進取還是食古不化? (2013-09-02) (圖)
孤獨星球最佳創意博主 25座城市25個人 記錄世界年輕一代 (2013-09-02) (圖)
書介: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 (2013-09-02) (圖)
書介:急症室的福爾摩斯 (2013-09-02) (圖)
書介:繁花 (2013-09-02) (圖)
書介: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 (2013-09-02) (圖)
書介:紙之月 (2013-09-02) (圖)
徵稿啟事 (2013-09-02)
明星教授易中天 疾筆書寫中華史 (2013-08-26) (圖)
書評:折原一的敘述詭計 (2013-08-26) (圖)
書介:建築大轉換 (2013-08-26) (圖)
書介:出租身體的女人 (2013-08-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