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今日香港」單元,除讓同學掌握書本的概念外,最好還有其他相關例子幫助解釋。譬如討論香港的政制發展,難免涉及社會對普選的訴求。有同學說,只要有「一人一票」的普選,便能解決現時的問題。筆者反問:現時的問題為何?同學指出,如貧富差距擴大、公屋單位不足、對政府信任少、官商勾結等。這些問題固然是現時的社會問題,但「一人一票」的普選為何能解決這些問題?
有同學協助回應說,政府的認受性增加,具更廣泛民意基礎,可更清楚了解市民的需要和訴求,故可針對性地計劃政策。有另一名同學更特別強調,民選政府需向選民負責,所以必須要有一定政績,才能在下屆選舉中勝出。
筆者沒有反對同學的意見,但希望進一步探討政府認受性與支持度的問題,這亦與施政效能等相關,為一系列的重點教學概念。故此,筆者再問他們,選民的訴求未必全部一樣(至少在處理優次上可能不同)。其實,市民的需求各有不同,故可被歸類為不同持份者,單說「更清楚市民的需要」可能太簡化現時社會的訴求,忽略其多元性。
譬如近期有地產從業員示威,抗議政府的壓抑樓價措施太辣,令其經營困難;不過,當初輿論正是認為政府的措施成效不大,樓價不斷攀升,才導致今天的嚴厲政策。如是者,根本沒有一位候選人可滿足所有人的訴求,特別是當一些人的訴求與另一些人的訴求產生矛盾。這種忽略會否引致部分人不滿?極端一點而言,若該候選人得票為51%,按理應能當選,但仍有49%的人沒有把票投給他,未來施政的路應如何走?如何加強市民的支持度?
普選制度相對理想 但非完美
有些同學開始明白事情的複雜性,並與筆者繼續討論現實曾出現的例子。筆者說:2004年的台灣「總統」選舉便出現剛才的情況,導致施政異常困難;泰國甚至出現反對派大規模佔領市區示威,抗議選舉結果。筆者認為,「一人一票」的普選(或間選)是現時世界上相對理想的民主制度,亦為大部分先進地區所實行,值得香港社會繼續追求;只是民主亦非完美,台灣、韓國的選舉制度亦經歷數以十年的經驗,加上選民素質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等因素配合,才有今天的情況。若奢望普選一出現,香港的問題便很快消失,這是不切實際,香港民主的道路還很長呢。篇幅所限,再續。 ■劉錦輝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