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站在山頂俯瞰鎮遠全貌。 鎮遠縣委宣傳部提供
地處湘(湖南)黔(貴州)驛道與沅江水陸交匯處的鎮遠,扼守由湖廣經貴州入雲南乃至南亞各國的咽喉,特殊地理位置使鎮遠成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也因水系發達而成為繁榮的西南水陸大都會,有「東方威尼斯」之美譽。如今,潕陽河航運因湘黔鐵路通車歸於沉寂,鎮遠的軍事堡壘作用已消失殆盡,只留下老宅、碼頭、深巷等歷史遺跡承載著近2,300年的榮辱興衰,而和平村等近代遺址則向往來遊客講述著70多年前日本戰俘「立地成佛」的真實故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 路艷寧、實習記者 徐悅 鎮遠報道
鎮遠四周皆山,潕陽河從城中心呈S形蜿蜒而過,形成「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衛」的獨特風貌,流水與城郭與青山相映成趣,因此鎮遠又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雖然鎮遠現在遠沒有麗江、鳳凰等旅遊業發達的古城一樣名氣在外,但是歷史內涵卻遠非其他古鎮可比!」鎮遠縣政協文史委主任黃貴武頗為自信。
黃貴武說,鎮遠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炎黃二帝及蚩尤的諸神之戰,但畢竟是傳說。而據史料記載,秦朝時鎮遠為黔中郡境,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御賜鎮遠州,取「威震遠方」之意,而今已經有近2,300年左右的歷史。
湘黔門戶 軍事重鎮
由於地處湘黔兩省交匯處,古有「欲通雲貴,先守鎮遠」、「欲據滇楚,必佔鎮遠」之說,鎮遠歷史上曾經屯兵2.8萬。
按照黃貴武的解釋,鎮遠軍事的發展奠定了商業基礎,由於鎮遠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精明的商人、傳教士也接踵而至,這時候鎮遠十二省區建設的「八大會館」、「十二戲樓」也達到鼎盛,至今仍保存完整。
青龍洞可以說是鎮遠多元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且不說其龐大的建造規模和罕見的精巧構造,單是其融佛教經殿、道教廟堂和儒家書院以及商幫會館(江西會館)於一體的建築風格,就讓著名文化名人余秋雨感歎鎮遠是「諸神狂歡地」。
古街古巷 歪門邪道
離開衛城的喧鬧,走進府城的巷子中,才真正回歸古鎮本真。這些巷子都建在臨河的石屏山上,視線被彎道阻隔,忽上忽下,毫無循規蹈矩的刻板。如今保存下的七條古巷都直接通往臨河的大街,大都與碼頭相對。是一條條商路暢通的「黃金小道」。
小城的民居多集中在巷內,均為四合院結構。一座座深宅大院,圍在高大的風火牆中,有富麗的門樓,還懸著燙金的匾額,如傅家大院的「封唐召澤」、楊茂興大院的「清白家聲」等,無不折射出富家的自豪與雄心,顯得財大氣粗。
鎮遠的民居建築中最絕的就是「歪門邪道」了。大門不正對巷道和堂屋大廳,而是斜斜地對著街道。老住戶們說,這「歪」與「斜」是遵從風水先生的說法「以南為尊」、「財不露白」。但按黃貴武解釋,鎮遠巷道狹窄,如果大門正開,距離僅兩米左右,而斜開則開闊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