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探訪河北錢幣博物館(上)方孔中的歷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河北錢幣博物館外景

 1948年12月1日,新中國金融史上發生了兩件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事—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一處被稱為「小灰樓」的地方宣告成立,並開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中國錢幣的歷史連貫性強,而且還表現了東方文化的特色。中國古代貨幣和近代貨幣,到底有多少種,可能沒有人能夠做出一個確切的答案。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河北錢幣博物館觀文物、訪專家。接下來將分別介紹河北錢幣博物館鎮館之寶以及新中國解放前後發行紙幣的收藏情況。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

 2009年12月12日,石家莊市中華北大街55號,曾經歷過輝煌、被淡忘,甚至被毀壞的「小灰樓」終於重新煥發出熠熠的光彩。「小灰樓」恢復裝修成為了中國人民銀行舊址紀念館暨河北錢幣博物館。

 河北錢幣博物館擁有3000餘件珍貴的藏品,開闢了「紅色政權貨幣」、「人民幣發展史」、「河北歷史貨幣」及臨時展館等4個展廳。「紅色政權貨幣」展館收藏了大量解放前各人民政權發行的人民政權貨幣或根據地解放區貨幣;「人民幣發展史」展館則展出了自第一套人民幣至今的多版別、多面值的人民幣上百種;值得一提的是,「河北歷史貨幣」館中收藏了從先秦時期開始的,在河北境內鑄造或者流通過的古錢幣。其中,以在石家莊市靈壽和平山出土的戰國時期古中山國文物金貝和銀貝最為珍貴,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大量出土貨幣實物考證,河北使用貨幣的歷史迄今約有三千多年,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是中國最早使用貨幣的省份之一。其中,貝幣是河北使用最早的實物貨幣之一。河北錢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備受爭議,是否作為當時的流通貨幣,現在存在不同的看法,記者對此專門採訪錢幣專家,就現有資料,向大家進行介紹。

鎮館之寶:鮮虞—中山國金銀貝

 中國歷代金銀貝的發現為數不少,但像鮮虞—中山國金銀貝製作如此精美的則十分罕見。加之它們都具有確切的出土記錄,因此更加珍貴。

 鮮虞—中山國是先秦時期在今河北省中部地區的一個古國。春秋戰國時期叫做鮮虞國。春秋戰國時期,金屬貝幣又有了新的成員,用金銀製作的金銀貝成為統治階層賞賜、進獻的佳品。金銀貝發現於河北平山縣與靈壽縣中山國王陵及貴族墓葬,包括金貝四枚、銀貝五枚。它們的形狀模仿海貝。金貝大小相同,含金量92%,重3.14克;銀貝形似磨背式貝幣,表面有銀的氧化層。

 據河北錢幣博物館張林先生介紹,中山國王陵規模宏偉壯觀,隨葬文物精美奢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銀貝平面橢圓形,正面縱開一口,背面呈平剖狀,重10.6-11克,成色為95%,均為模鑄,但又不是同一個模子製成,而是略有差異。與銀貝一同出土的還有部分中山國貨幣「成白」刀幣。對於這些銀貝是否就是中山國的流通貨幣,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山王陵的發掘者陳應祺先生認為,根據對鮮虞貴族葬俗的研究,金貝和銀貝應屬中山國的「上幣」和「中幣」,是中山王對貴族以及功臣的賞賜之物,僅流通與貴族及大臣之間,而不在民間流通。由於其中四枚銀貝出土於盜洞之中,因此也有人認為銀貝應為槨上蓋簾的綴飾,是在被盜出時掛落於盜洞之中的。

 中山國金貝,是1984年秋在河北省靈壽縣西岔頭村一座戰國早期中山國貴族墓中發現的,共四枚,出土時與一盤金絲同置於一銅鼎內。金貝防海貝鑄造而成,平均每枚重3.14克,成色為92%。銀行辦理金銀收兌業務時,工作人員為驗證真偽破壞了其中的一枚。時任石家莊地區文物管理所的高英民先生得知後進行了查看,確認了它們的文物價值。1985年,高先生在《中國錢幣》雜誌上發表文章,認為金貝為鮮虞—中山國貨幣。

中國刀幣的主要發祥地

 春秋戰國時期,河北中北部以遊牧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區內,一種日常使用的青銅工具削刀,逐漸轉化成交換媒介,進入貨幣流通領域,成為先秦時期河北貨幣中一種主要的鑄幣形態——刀幣。《周禮.考工記》云:「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周禮.註疏》云:(削為)「偃曲卻刃」,可證最早的尖首刀幣原型源於日常工具凹刃削刀。

 在河北鑄行的刀幣,依其時代和形制不同可分為尖首刀、針首刀、易刀、圓首刀四大類。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存在於河北境內的狄、鮮虞等部族和燕國、中山國、趙國都或多或少的鑄行過刀幣。據考證,河北是中國刀幣的主要發祥地。

葉子金配合經濟發展而生

 葉子金又稱金葉子、箔金(金箔)、金紙。河北錢幣博物館館藏葉子金為遼金時期貨幣,河北易縣出土,共五片。據介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箔的國家之一,商代即出現金箔「包金貝」。到了宋代,因為商品經濟發達,隨著經濟的發展客觀上需要一種大面值、便於攜帶、易於分割,從而彌補金銀鋌(牌)缺陷的貨幣,葉子金便應運而生。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鋪席》記載:南宋京城臨安李博士橋有「汪家金紙鋪」。

相關新聞
「中國涼都」六盤水 覓高原上的世外桃源 (圖)
見識十多萬日租的超豪水療別墅 (圖)
剎那美景:一座屬於情侶的城——布拉格 (圖)
剎那美景:青海貴南:黃沙頭生態變遷錄 (圖)
剎那美景:秋染興安嶺 人在畫中行 (圖)
探訪河北錢幣博物館(上)方孔中的歷史 (圖)
萬象靈犀:宜興陶藝人士:愛壺應懂壺
藝訊:美國收藏家在阿根廷舉辦中國歷史招貼畫展
藝訊:罕見「明成化鬥彩三秋杯」亮相「孫瀛洲捐獻文物精品展」 (圖)
百家廊:再見紅花 (圖)
琴台客聚:虧佬訓練營
翠袖乾坤:走馬一日番禺遊
海闊天空:靜以養吾浩然之氣 (圖)
杜亦有道:有福有幸
隨想國:唱片割捨
獨家風景:家的迷惑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