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美伊破冰 似近還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9-26]     我要評論

——死敵關係醞釀突破 緩急不一有待磨合

 逾30年根深柢固的敵意終有望取得突破!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伊朗總統魯哈尼日前在聯合國大會上互釋善意,雙方都明白彼此在反恐和敘利亞等關鍵議題上擁有共同利益,為伊核問題實質對話迎來難得契機。然而美伊對立已久,積怨難以瞬間化解,魯哈尼並不急於與奧巴馬歷史性會晤,可見兩國在改善關係上一緩一急,要真正磨合尚需時日。■李鍾洲

 30多年前,美國與伊朗當時的巴列維王朝保持盟友關係。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發生扣押美駐伊使館人質事件,兩國關係交惡。翌年,美伊斷交,華府對伊實施遏制和孤立政策,又屢次指責伊朗發展核武,並實施連串政治和經濟制裁;對美強硬的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伊朗總統後,美伊更如不同戴天。

打擊「基地」 美離不開德黑蘭

 衝突背後,兩國的共同利益仍若隱若現。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執政時期,已意識到要解決伊拉克安全問題,需與伊朗等鄰國合作。在當今伊拉克重建階段,伊朗的參與對美國同樣重要。

 「911」之後,全球反恐成為美國內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在該問題上,美國亦急需中東五大國之一的伊朗配合。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塔利班政權後,「基地」組織在中東北非等地有如遍地開花,成為華府心腹大患,即使「恐怖大亨」拉登死後,「基地」仍動作頻頻,令撤出中東、重返亞太的美國頭痛不已。「基地」是伊斯蘭遜尼派極端武裝組織,伊朗則是什葉派國家,一直反對「基地」,故美國欲拉攏伊朗打擊「基地」順理成章。

 受敘利亞問題困擾,奧巴馬更無法訴諸武力阻止伊朗發展核項目。魯哈尼近日發表聲明,支持俄美關於銷毀敘化武方案,有望成為美伊關係新轉機。近幾個月來,奧巴馬外交飽受抨擊,美在斯諾登事件和敘利亞問題上狼狽不堪,若能實現與伊朗破冰,將可視為其任內最重要政績之一,並修補美國的和平使者國際形象。

緩解內外困局 兩總統互利

 另一方面,魯哈尼上台後,即在承諾改革和對西方緩和關係上釋放善意,令外界眼前一亮。魯哈尼代表著伊朗內部開明的溫和改革派勢力,對於美國而言,推動伊朗改革和走向世俗化,亦有利其中東戰略。伊朗經濟受制裁而深陷困境,失業率與通脹率居高不下,若能說服美國放寬制裁,改善民生,對魯哈尼政權也有莫大助益。

 魯哈尼上任剛一個月,已一再發出伊朗外交政策將改弦易轍的積極訊號。首先,他稱自己在舉行核問題會談上,有「完全的授權」和「極大政治自由」,又表達了與國際社會接觸的願望,並重申伊朗絕不製造核武。

 以往,聯國大會是內賈德和美國互相指責的「戰場」,今年已大異其趣,顯示美伊解凍的時機趨於成熟。然而,兩國各有各難唸的經。

魯哈尼受制強硬派 核議題難鬆口

 魯哈尼的外交攻勢凸顯一個關鍵問題:能否把言論轉化為行動?前車可鑑,1997年當選伊朗總統的哈塔米推出改革政綱,強硬派卻強烈反彈,今天的魯哈尼也面臨國內強硬保守派的阻力,故他雖向奧巴馬伸出橄欖枝,但仍譴責西方在中東的「戰略暴力」。有分析指,他在聯大的發言更像是向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保證,自己不會偏離伊斯蘭革命的理念。

 在核問題上,雙方主要分歧是︰國際原子能機構要求伊朗擴大調查員核查權限,而伊朗則認為這要求可能侵害伊朗國家安全。在即將開始的新一輪核對話中,伊朗能否實現突破,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真正「解凍」 以色列成癥結

 要魯哈尼在核問題真正讓步,奧巴馬須把解除對伊朗制裁的計劃也擺到談判桌上。問題是,部分對伊朗的嚴厲制裁,僅美國國會才有權取消。代表猶太集團利益的美國會和以色列,都對伊朗的友善深抱戒心,認為只是為發展核技術而祭出的拖延戰術。即使魯哈尼克服國內阻力,奧巴馬會否說服國會?在以色列這個癥結面前,華盛頓是否真的準備與德黑蘭談判,實在令人懷疑。

相關新聞
垃圾月費$30至$60 (圖)
滬自貿區首批細則少涉金融 (圖)
中國堅決反對外國干預港政 (圖)
各界促夏千福守本分 (圖)
股樓帶挈 港富翁增速冠亞太 (圖)
傳媒洩不收水風聲 極速1毫秒交易62億
習近平:要加強批評和自我批評 (圖)
王郁琦赴APEC 國台辦:按慣例處理 (圖)
日調配3千噸巡邏船 強化釣島警備 (圖)
京摔童案兇手一審判死 (圖)
小販刺死城管 昨執行死刑 (圖)
重慶立法嚴懲醫生違規 (圖)
美伊破冰 似近還遠
iPad 5 Mini 2傳多色 下月亮相
意跑手「假B」驗尿避藥檢
湯顯明認有錯失 不涉誠信 (圖)
驗毒計劃諮詢 初犯或免刑責 (圖)
疑不堪升中壓力 11歲女跳樓亡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