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港今年首7個月落成單位為1,485伙,只佔政府全年預測落成13,551伙的11%。 資料圖片
政府近年大增供應,但發展商買地後起樓的速度依然緩慢,窒礙供應推出市場的時間。屋宇署數據,首7個月動工量只有6,443伙,相比去年同期的9,829伙減少34%。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周滿傑認為,建築材料價格及工資持續上漲,加上住宅後市不明及天氣反覆無常,部分私宅項目延遲動工,估計今年私宅動工量甚至出現負增長。
成本升 後市天氣阻礙
根據資料,全港今年首7個月有34個私宅項目動工,規模普遍較小,單位總數只得6,443伙。按地區劃分,新界區數量最多,共有10個項目動工,單位數量3,642伙,佔總動工量56.5%。九龍區有1,541個單位開工,而港島區則有1,260伙動工興建。
動工量緩慢,落成量更加堪虞。由於早年政府推行勾地制度,忽略長遠供應,負面影響浮現。屋宇署早前公布7月私宅落成量為「零」,屬20年來第2次,對上一次「零落成」要追溯至3年前。而今年首7個月落成單位只得1,485伙,較去年同期2,428伙大跌39%,創史上同期新低,更只佔政府全年預測落成13,551伙的11%,遠遠偏離進度。
明年萬六伙落成存疑
周滿傑認為,受累客觀因素限制,包括圖則審批、環評報告、樓市動盪、建築成本飆升、建築工人短缺等等,均令落成量增長緩慢,顯示出整體私宅項目的建築進度未能跟上需求。回看運房局早前預測,本港明年落成量將增加16.75%至15,820伙,但觀乎今年表現,能否達標屬未知之數。而由於政府供應年年不達標,何時才達每年落成2萬伙的目標,仍然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