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投資理財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安倍箭瞄本土 宜吸日中小企基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安倍推行經濟改革,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及消費。資料圖片

 從安倍上任至今,日經指數從9,000多點上升至14,700點,此乃首兩支箭的成果;即第一箭為推行寬鬆貨幣政策,第二支箭為財政刺激措施,合達10.3兆日圓,促使日本2013年首二季GDP增長分別為4.1%及3.8%,皆因首二支箭推動日圓匯率大跌及資產價格大升所致!  ■東驥基金管理

 安倍第三支箭推行經濟改革及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及消費,政府冀望企業增加投資,扭轉過去廿多年的趨勢,必須增加力度推動及加以獎賞,否則,經濟增長速度仍然緩慢,須知日本政府過去多次利用短期刺激經濟政策,一般於6個月後便告失效!

 安倍政府最大的挑戰即將來臨,趁日本雙喜臨門之機在2014年提高銷售稅,藉以增加政府收入及應付日益增加的政府債務;若日本人的消費者沒有因加稅而減弱,即表示此政策成功了,但這政策必須倚靠企業增加資本性投資及個人增加消費,近期日本政府亦倣傚中國的做法,欲設立經濟或工業特區鼓勵日本企業作資本性投資。

 安倍的第三支箭共分為下列三部分:

 1. 工業復興,包括降低企業稅、開放並改革多個行業等,冀望增加能源收入至兩倍。

 2. 政府鼓勵增加私人融資、出口至海外及拓展市場等。

 3. 全球搜尋併購及合作機會。

 總結來說,日本企業能否增大資本性投資將成為第三支箭的成功關鍵!

日本企業增加投資的誘因

 下列為日本企業增加投資的四大主因:

 1. 現時日本企業的設備:其平均年齡已達16年,但美國及德國企業設備的平均年齡則為12 – 13年,可見日本企業設備已較陳舊或落後,若政府提供稅務優惠的話,或可推動不少日本企業更換及提升設備。一如本港政府提高資助貨車司機去換新車或提早剎車。

 2. 高現金水平:現時日本企業持有現金水平為歷史高位,或低股債比例,日本企業的資產及盈利在過去數季均上升。故有錢投資,以往沒有信心情況留下的現金為後用或只拓展海外生意。

 3. 新法例:日本近年發生嚴重的地震、天災人禍,故政府立法要求建築物及能源設備必須具有防震功能等,企業的經營成本因而增加不少。

 4. 工作人口持續下跌:日本人口急速老化,不少日本人在未來5–7年間陸續退休,約佔日本工作人口的6.5%,然而部分日本企業可能因弱日圓而回流,在工作人口老化下,唯有增加設備/機械等投資維持生產力。

 以上四個重點皆會大幅增加日本的資本性投資,而有利日本經濟。

 安倍第三支箭主要針對日本本土經濟,預料較落後的中小型企業將更加受惠,各位宜把握時機,卻必須在增加銷售稅前吸納相關基金。根據理柏的環球分類,截至9月22日,坊間現時有12隻日本中小企股票基金可供選擇。從三年的數據來比較,亨德森遠見基金-日本小型公司基金的表現為組內之冠,於期內錄得31.06%的升幅,而一年和三年內的波幅更低於組內平均。

相關新聞
安倍箭瞄本土 宜吸日中小企基金 (2013-10-02) (圖)
部分日本中小企股票基金表現 (2013-10-02) (圖)
分清供款帳戶和個人帳戶 (2013-10-02)
數碼收發站:內地PMI穩好 港股具吸引 (2013-10-02)
股市縱橫:天下圖將成港股一路奇兵 (2013-10-02) (圖)
紅籌國企/窩輪:中信泰富可看高一線 (2013-10-02)
投資觀察:美兩黨達成債務協議仍樂觀 (2013-10-02)
新股分析:毅信地基業務客戶集中 (2013-10-02)
證券分析:中外運收購資產策略正面 (2013-10-02) (圖)
AH股差價表 (2013-10-02) (圖)
投資攻略::環球股票基金態勢續向好 (2013-10-02) (圖)
金匯動向:央行維持利率不變 澳元反彈走勢持續 (2013-10-02) (圖)
金匯出擊:意政局不穩 歐元升勢有隱憂 (2013-10-02)
今日重要經濟數據公布 (2013-10-02)
數碼收發站:漢能晉身世界太陽能一哥 (2013-10-01)
港股透視:大昌行現價值博率高 (2013-10-01) (圖)
紅籌國企/窩輪:東風集團向好勢頭未變 (2013-10-01)
證券分析:京能呈雙底回升態勢 (2013-10-01)
投資觀察:美債務上限談判更受關注 (2013-10-01)
窩輪牛熊策略:期指急回 部署建好倉 (2013-10-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投資理財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