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三中生育新政 夫婦一方為獨生子女可生兩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1-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胎」政策,即夫婦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准許生育兩個孩子。中新社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在中國延續30多年之久的「一孩」政策出現重大調整。昨天發布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宣布,「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同日,衛計委網站發文稱,這是國家人口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有利於社會和諧。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標誌着中國逐步放開嚴控生育政策,向「放開二胎」過渡,這是中國人口和生育政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所作出的重大調整。

著名人口經濟學專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田雪原向本報表示,放開「單獨二胎」短期內,生育率可能略有反彈,但不會造成人口膨脹。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蔡昉認為,現在中國生育率僅為1.4,生育意願並不如想像那般高,而是全世界最低,「預計未來生育率還會進一步下降。」隨着人口紅利的消失,對生育政策進行調整符合了大多數人的預期。如果放開二胎,預計2030年之後會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正面影響。

緩解勞力不足人口老化

 早在1980年,中央正式定下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決定。作為當年參與報告起草的田雪原至今還記得,報告當時就已提出,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既非權宜之計,也非永久之策。當時的出發點是要控制一代人的生育,約25至30年。同時,報告中也考慮到計劃生育政策存在的負面因素,首當其衝的就是勞動力供給不足問題。其次就是老齡化問題,將使社會負擔過重。甚至還有可能影響到家庭的代際結構。

 如今,30年期限已過,中國人口控制已基本上超過了預期。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司長毛群安此前表示,40多年來,中國由於計劃生育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

 田雪原認為,首先放開「單獨」的二胎再到全面放開二胎政策,方向是明確的,當然全面放開二胎也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優化人口結構。另外,這樣的生育政策對於「單獨」方的父母家庭養老和改變家庭人口年齡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優化人口結構均衡發展

 衛計委網站同日刊文指出,中國實施「單獨」生育二胎政策具有三方面意義。首先,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改善家庭人口結構,有利於更好地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其次,有利於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減緩人口總量在達到峰值後過快下降的勢頭。第三,調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於保持合理的勞動力數量和結構。

「限三生二」生育率可維持

 談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田雪原建議,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條件下,農村可普遍允許生育兩個孩子。目前,農村實際的總和生育率仍在2.0上下,實行「限三生二」政策,生育率可大體維持在目前水平,不會造成大幅度反彈,也不會影響2030年人口零增長目標的實現。同時,對於治理出生性別比升高具有積極作用。

相關新聞
三中生育新政 夫婦一方為獨生子女可生兩孩 (圖)
習近平:設立國安委是當務之急 (圖)
習近平掛帥起草《決定》
創新社會管理 確保人民安居樂業
社會改革亮點選摘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圖)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圖)
三成國企收益 上繳改善民生 (圖)
經濟改革亮點選摘
自貿區建設加快 擴大對香港台灣合作 (圖)
民間資本獲准設立中小型銀行 (圖)
國資委醞釀國企新一輪重組
對非公經濟不合理規定將廢除 (圖)
領導幹部「六不准」 探索官邸制 (圖)
政法改革亮點選摘
廢止勞教 健全憲法監督程序 (圖)
專家解讀:司改內容與力度 史無前例
加快房產稅立法 加大老區貧區預算 (圖)
專家解讀:辦案獨立 但非「一枝獨大」
軍隊精兵簡政 減非戰鬥人員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