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金發局主席史美倫(中)與李律仁(右)及秦曉展示首批共六份研究報告 。 張偉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金融發展局經過近一年研究,旗下5個工作小組中有3個已完成報告,並於昨日提出21項建議(見表),重點加快發展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包括建議港府推動內地在初期給予前海500億元人民幣及50億美元的QDII3總額度,透過QDII3提升及改善香港人民幣的流動性。金發局主席史美倫表示,多數企業認為人民幣缺乏流動性,是本港人民幣離岸業務最大瓶頸,而各地競爭對手開始發展人民幣業務,勢將威脅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金發局報告指,本港多數參與人民幣業務的金融機構認為,人民幣流動性的缺乏和不穩定是人民幣離岸業務的最大瓶頸,該局提出有關加快發展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政策建議。相關內容分成「特區政府」、「推動內地改革」和「香港金融業」等三個部分和21條建議。
助提升港人幣流動性
其中,報告指,特區政府和業界應該進一步參與和推動內地資本項目的穩步開放,尤其是擴大資本項下人民幣跨境流動管道的改革。建議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區試點QDII3(前海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計劃),允許在前海註冊的所有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券商、基金、保險公司,取得一定的對外投資的額度。QDII3計劃應取消大部分和大幅簡化其他對具體投資產品的審批程序。
建議指,試點初期可以考慮給予前海500億人民幣和50億美元的QDII3總額度,由前海管理局按透明程序和標準(如機構的資本金規模乘以系數)來分配給機構。特別安排QDII3人民幣額度將有助於提升香港的人民幣流動性。
檢討匯入內地人幣上限
其他具體建議還包括與內地檢討現時香港居民每人每日兌換人民幣,以及匯入內地的人民幣上限安排;具體落實將RQFII額度,擴大至所有香港金融機構;允許香港的境外參加行,參與未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首階段運作;發展人民幣回購市場,以及建議內地容許境外機構參與內地的債市,發行大額的可轉讓存款證等。
金發局的其中一份報告指出,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規模、產品及國際使用程度仍屬剛起步階段,人民幣的80%外匯交易、98%的人民幣債券餘額,以及99%的存款都集中在內地,相比已國際化的美元,其三分二的外匯交易、三成的存款及一成的債券餘額在境外,反映離岸人民幣市場還有巨大發展空間。
港人幣存量增速放緩
報告推算,若人民幣在15年內,國際化程度相等於美元的三分一,離岸人民幣存量需達到11萬億元,以本港可持有其中50%計算,本港人民幣的存量在2028年,應要有6萬億元。不過,本港人民幣的存量增速卻在放慢,在2009年初至2011年11月,香港人民幣存款大幅增長達10倍,惟由2011年12月至今年9月止,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只增長24%至7,300億元(不包括可轉換存款證及銀行同業存款)。但其他地區的離岸人民幣增長卻高達6.5倍,升至3,000億元,反映香港佔離岸人民幣存款比重明顯下降。
金發局認為,增速放緩主因是本港人民幣投資產品相對有限、收益率相對較低、RQFII基金收費過高。此外,人民幣資本項下的跨境流動管道過窄、境外個人獲得人民幣額度亦有限制,都阻礙了本港人民幣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