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政府和兩間電力公司已完成管制計劃協議的中期檢討,兩電9.99% 准許回報率未來5年都不會調整,但要求電力公司提供資助,鼓勵用戶更換節能裝置。電費連年上調備受市民非議,政府必須加強審核,勿讓電力公司「賺到盡」。需要注意的是,在節能減排政策下,清潔能源使用比重上升,燃料成本增加,耗電量卻可能下降,電力公司有更大理由大幅加價。在利潤保證的情況下,政府尤其要做好電力公司的財務監督,一是嚴格控制電力公司的投資規模,二是不能讓電力公司將增加的成本全數轉嫁到市民身上。未來政府更需積極考慮開放本地電力市場,吸引更多競爭者,降低電費水平。
電費加價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按照利潤管制協議,電力公司雖然可以不理經濟環境,不顧市民負擔能力,增加電費至可以達到9.99%的准許利潤,但是這種「賺到盡」的手法日益引起社會的反感和不滿。2011年中電曾宣佈加價9.2%,加幅拋離通脹,輿論嘩然。當時政府坦言加幅「不能接受」,最後在社會的壓力下,中電不得不將加幅下調至7.4%。如今政府與兩電完成管制計劃的中期檢討,兩電很快也要提出下一年度的加價申請,政府審批加價申請時,要加強把關,除了審核電力公司付出的投資成本外,亦要兼顧市民的承受力。
由於港府不能單方面更改管制協議內容,意味着未來5年兩電9.99%准許回報率不會變。政府要求電力公司提供資助,鼓勵用戶更換節能裝置,希望透過節能減輕市民在電費的支出。其實,這或許會減少普通市民的用電量,但對減少電費開支幫助不大,反而增加電費加價的誘因。因為耗電量少了,每度電的價格唯有大幅上調,才能使電力公司賺到准許的利潤。對此,政府更要密切留意電力公司加價的趨勢變化,不能讓市民蒙受損失。再者,本港推動環保政策,要求電力公司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發電。天然氣比其他燃料能源昂貴,電力公司自然會把上升的成本向市民轉嫁。打造環保城市,政府和電力企業應承擔主要責任,可以考慮設立電費基金紓緩加價壓力,如全數轉嫁到市民身上,恐怕會引起社會的反彈,反而不利環保政策的推進。
未來檢討利潤管制協議時,政府應進行改革,審批加價申請改以通脹、經濟環境、營運投資成本等一籃子因素,並改變現時兩電壟斷電力市場的局面,包括盡快達致兩電聯網,研究跨境聯網和開放電力市場的可行性,以吸引更多投資者經營,降低電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