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中、俄、美、英、法、德六國前日達成歷史性協議,同意未來半年凍結提煉高濃度濃縮鈾及停建相關設施,換取國際社會放寬部分制裁。雖然大部分針對伊朗的石油出口制裁會維持,但投資者仍然對原油供應可能增加感到樂觀,並憧憬有朝一日「中東溢價」對油價的影響將會消失,國際油價昨日應聲急跌2%。伊核協議刺激環球股市上揚,納指13年來首次升穿4,000點大關。
白宮官員強調,美歐對伊朗的原油制裁仍然有效,伊朗原油出口量未來半年不會增加。分析也對伊朗長遠能否增加石油出口有保留,最主要原因是今次協議最終有可能無法實現,也不能保證今後談判會同樣順利。但市場仍然以行動歡迎伊朗與六國達成協議,布蘭特1月期油昨跌2.48美元或2.23%,至每桶108.57美元;紐約1月期油跌82美仙或約1%,至94.02美元。
美股再破萬六 日股發威
油價跌造就亞洲股市普遍造好,日經指數升近1.54%,收報15,619點,兩周內累升近11%。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昨一度升穿16,100點,再創新高,中段報16,095點,升30點;標準普爾500指數報1,806點,升1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一度升穿4,000點關口,是2000年9月以來首次,中段報3,996點,升5點。歐股造好,英國富時100指數收報6,694點,升20點;法國CAC指數報4,301點,升23點;德國DAX指數報9,299點,升80點。
伊朗產油量在美歐制裁下近年大幅下滑,由以往每日250萬桶跌至目前美歐設定的100萬桶上限。即使個別亞洲國家還在進口伊朗石油,但數量依然有限,原因是運送伊朗石油的油輪不會獲主要保險公司承保,稍有意外便可能血本無歸。外界之所以憧憬伊朗能夠增加出口,原因是今次協議中,包括放寬歐盟對伊朗船運保險的制裁。
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是少數獲美國允許從伊朗進口石油的國家,但條件是要大幅減少進口量,以最大進口國中國為例,上月就大減47%,至25.1萬桶。分析指,近月這些國家進口石油大減,已對伊朗外匯收入構成壓力,是伊朗接受協議的原因之一。
伊朗上月石油出口量只有每日71.5萬桶,仍有近30萬桶上升空間。英國《金融時報》指,由於協議容許伊朗在未來半年內維持出口量,因此相信中國會有一段時間毋須再減少進口量。
分析:「中東溢價」難消失
但分析指出,因為中東地緣政治導致油價高企的「中東溢價」,不會如此輕易消失,例如利比亞、尼日利亞和伊拉克等產油國局勢持續動盪,會為全球供油構成壓力。法國興業銀行亞洲研究主管斯蒂爾稱,沙特阿拉伯必要時也可能減產推高油價。 ■CNBC/綜合外電消息/路透社/英國《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