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報道,台「文化部長」龍應台上周提出兩岸合作為台景點申請世界遺產的構想,引起兩岸熱議,國台辦對此亦給予正面回應。據福建廈門媒體昨日報道,當地文化部門證實已接獲台灣金門縣文化部門邀請,表示願意就兩地共有的閩南紅磚厝(福建沿海及台灣人稱家或屋子為厝)聯袂申遺,為兩岸合作申遺創先例。
針對兩岸擬合作申遺,《人民日報》海外版近日亦指出,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因而無法自行申遺,兩岸合作申遺確是一條可行之路,但前幾年的相關探討與嘗試,一直局限於民間層面,「可見有些問題需要先行解決」。
福建土樓經驗可鑑
福建早前有就「福建土樓」成功申遺的經驗。據廈門媒體轉述,金門文化部門認為,閩南紅磚建築在台灣金門、福建的廈門、泉州及漳州等閩南地區十分有代表性,盼兩岸可就此聯手申遺,開創先例。
據廈門媒體證實,金門文化主管部門近日向廈門文化遺產處提出,金門與廈泉漳一起,共同為紅磚古厝建築「申遺」的意願。廈門民俗與建築專家、廈門博物館原館長、對閩南紅磚建築有着長期研究的龔潔介紹,早在宋代,這種建築已在閩南地區推廣和建造,而金門與泉州、廈門、漳州因特殊的地緣關係,雖跨海相隔,但同屬閩南文化重鎮,其中閩南紅磚建築更是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為此近日主動與廈門文化遺產處聯繫,共同為紅磚厝「申遺」,將閩南文化推上世界遺產之列。
技藝同源 互補性強
對紅磚建築投入許多精力的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是申遺的台灣主要聯絡組織。該會秘書長陳春霖說,兩岸紅磚建築研究各有特色,大陸是「大題小做」,因為題材研究不完,現有人力卻不足;而台灣是「小題大做」,可研究的東西較少,只能做細做深。台灣的閩系紅磚建築,承襲自福建的傳統技藝,研究很全面,而福建的研究起步較晚,在這點上,閩台之間互補性極強。
輿論指出,現實障礙還有不少,申遺該以何種名義,如何共享資源,這些細節問題,都有待兩岸坐下來商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