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股投資者在衡量中美影響時,資金格局主要是看美國的量寬或退市,選股題材則看中國的政策方向是寬是緊。圖為香港的證券行。資料圖片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一直以來,港股投資者面對的是兩股力量的拉扯。從宏觀角度,美國的貨幣政策,主導着全球的財金大勢,尤其香港採用聯繫匯率制度,本身並無實質的貨幣政策,自然以美國聯儲局的決定為馬首是瞻。從微觀角度看,中國與香港經濟,實際上已大為融合,無論從民生的食用飲用所需,到刺激消費的自由行,以至股市當中佔大比重的內地企業,各個環節,既與內地的經濟政策,息息相關。
故此,從投資者的角度,資金格局看美國的量寬或退市,選股題材看中國的政策方向是寬是緊,改革的目標如何等等。事實上,今日在2013年將完結之際,提早總結一下,不難看出,上述的二分法,雖看似粗略,但卻不失重點。
由年初至今,若以恒生指數為標準以量度港股表現,暫時高位在12月初的24,112,低位在6月的19,426,相差逾四千點,而過程中,每次達四千點的變動,該段行情,或多或少與美國聯儲局的政策,尤其是所謂退市有關。
例如,5月時,現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提醒市場參與者,隨着經濟復甦,退市或遲或早出現,步伐則視乎經濟數據而定。此言一出,港股由5月高位急跌至6月低位,當時亦是全球市場一起震盪,各式防守性的投資,包括房託或公用股,以至企業債,都有相當大幅度的下跌。
有別於過去兩年的反覆上揚,而自這次跌後,再沒有回復到高位,證明投資者完全了解退市之含義,明白過去兩年的遊戲規則,已經改變。另一波行情,自然要數6月低位起步,一直到今年12月的高位,需時比上述的急跌長達數倍,但過程也正好吻合於美股反覆在高位整固後再向上的形勢。
另一邊廂,投資者在短線的操作上,明顯受內地政策影響。最直接的,當然是9月中至11月中,恒指無所作為,持續在22,800至23,500區間內,橫行兩個月,但期間的指數外的股份,隨着憧憬三中全會可能出現的改革方向,各式題材由環保新能源,到孩子的需求或乳業股,均有明顯升勢。
而當三中全會在11月中有了公報和決定之後,再有大約一星期的落實方向後的炒作。另一為時更長,主題更清楚,只是要略加心思的行情,自然是年內起步至今,未嘗失敗的澳門賭業股和科網股,這兩個板塊,明顯是隨着改革步伐,在戰略上或具體需要上,有着明顯意義的。
換言之,從2013年的具體行情變動,可以看出,投資者對於中美兩大力量的影響,有着不同程度和方向的考慮,繼而影響投資決策。如無意外,這種做法,很可能延續至2014年仍然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