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名河北男子1日乘熱氣球從福建飛至釣魚島附近海域時墮海,向台灣方面求救,卻由日本海上保安廳救起,並交給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航的大陸海警。雖然中國外交部將這名在河北做廚師的男子稱為「熱氣球愛好者」,但外界似乎都將他視為民間保釣人士。
與此前獲得喝彩的保釣行動不同,這名男子並沒有得到輿論的贊同。「廚師傘降,台灣通報,日本搜救,中國大陸接收,兩岸都在外圍配合日方體現對釣魚島水域的控制權,這次行動你們算計一下得失吧」,認證為博聯社總裁的馬曉霖在微博上評論。不少網民更不客氣地稱之為「添亂」、「愚蠢」。
由於各方均低調處理,廚師墮海事件得到較妥善的解決。然後,在此次事件背後,中國民間保釣群體再度引發各界關注。
通過對保釣活動的觀察,可以發現此次事件應屬非典型的中國民間保釣活動。保釣行動在大陸幾十年來,一直保持低調克制的狀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登島行動,是馮錦華等七人在2004年3月24日凌晨進行的。除此之外,保釣人士們的公開活動,多是在日本駐華使領館前的抗議示威。
除馮錦華、童增等大陸最著名保釣人士外,不少各界成功人士也熱衷保釣,並對保釣活動提供一定的支持。此外,保釣人士也通過網絡論壇等方式進行聯絡,不少年輕人被吸引。逢中日關係緊張,一些保釣人士也會在媒體露面,為中國如何應對「支招」。
雖然保釣人士的愛國熱情令人感動,但中國官方對他們一直有着較為複雜的態度。可以看出,保釣人士與官方存在着一定的默契,官方有時會允許他們存在一定的激烈行為,保釣人士也明白「不給國家添亂」的道理。
日本「國有化」釣魚島鬧劇後,中國終於下定決心派出公務船對釣魚島實現常態化巡邏。隨着官方亮出寸土必爭的態度及行動,中國民間保釣活動也趨於平淡。這次失敗的「熱氣球保釣」行動,相信可以讓更多擁有愛國熱情的人們明白,公民個人應審慎參與外交大事,釣魚島等重大問題還須靠國家解決。 ■記者 劉凝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