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市區放寬地積易遭當地居民群起反對,發展中的啟德屬少數較易「闖關」例子。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顏倫樂) 新界土地面積雖佔香港九成,但因為歷史上租借予英國的關係,於較後期才起步發展的地區,住宅密度與港九市區相比顯得非常低。按目前規劃框架下,該區中至高密度住宅地的地積比率約在3倍至5倍,相比之下,港島、九龍的密度極高,比率普遍由7.5倍至10倍不等。
歷史因素滯後發展
事實上,新界因為屬租借的背景,港英政府一直「輕新界,重港九」,基建、商業核心等通通設於港島區。至上世紀七十年代起,由於二戰後內地多次大量難民南逃香港,加上戰後嬰兒潮,造成港島、九龍人口擁擠,政府開始大舉北上覓地建屋,新界才算正式起步發展,規劃發展多個大型新市鎮,政策並延續至今。
為在土地用途、運輸、環境及基建等方面相互配合,政府過去就全港住宅發展密度作出分級架構,主要分成「市區」、「新市鎮」及「鄉郊地區」三個大框架。「市區」有三個密度分區,「新市鎮」有四個,「鄉郊地區」有六個。今次政府提出放寬的部分,除市區最高密度的「住宅發展密度第一區」(涉及港島北部及九龍)外,其他密度分區均包括在內,規模相當廣泛。
政府消息人士解釋,放寬密度主要針對一批新發展的土地或重建項目,如屯門、大埔、北區等,雖然會有個別低密度地皮地積比率放寬多於兩成甚至逾一倍,但普遍以由5倍提高至6倍的地皮比例最高,故政府才會籠統地指整體平均提高兩成發展密度。
市區地缺 啟德擴21%
究竟政府放寬密度後,單位數量可以增加多少?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日前於網誌中列出部分例子:「啟德新發展區內多幅住宅用地的地積比率,預計可由原先約33,190個增加6,850個至約40,040個住宅單位(即約21%)。屯門東在增加地積比率及包括新物色到的住宅用地後,預計在未來5年可提供的新增住宅單位數目,會由原先約1,000個增加至約8,000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