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今日揭盅。由於已形成「派糖」慣例,市民對預算案推出惠民措施抱有期望,可以理解。不過,政府一再強調需改變「派糖」習慣,市民不應期望太高。否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市民應更多關注政府開源節流,保持本港財政穩健,有足夠經濟能力應付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過去預算案每年均推出退稅、免差餉、綜援及生果金出雙糧、乃至電費補貼等一次性紓困措施,更試過每人派6,000元現金,人人有份,皆大歡喜。市民希望今年財政預算案,財爺能夠繼續扮演有求必應的「黃大仙」,繼續推出惠民措施。市民對「派糖」抱有期望,提醒財爺做預算案時,在惠民紓困上多花工夫,讓市民分享到更多實惠。
然而,「派糖」應該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措施。通常來講,將資源運用在長遠政策,較「派糖」對社會更有效用。政府有必要減少「派糖」,讓財政支出重回正軌。曾俊華亦早已預告,「派糖」將成為歷史。過去7年的「派糖」措施,動用公帑高達2,700億元,令政府的非經常性開支大增。特首梁振英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已經扭轉了過去以「派糖」代替扶貧的短視政策。當局將資源投放到更重要的範疇上,將更能有效善用公帑,照顧到最有需要的人士。因此,市民也應改變近年不論經濟狀況、不理庫房盈虧都例必「派糖」的慣性思維。
日前,由財爺曾俊華委任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由回歸至今,本港生產總值增加約60%,但同期的經常性開支增幅卻接近100%。隨着人口老化,未來勞動力不足,庫房收入減少,本港最快10年內會出現結構性赤字,20年內財政儲備可能「乾塘」。居安思危,本港是時候開始採取行動,避免財赤危機成為現實。而要保持公共財政穩健,必須做好開源節流,包括擴闊稅基、控制開支增長,但這些措施難免觸動市民的切身利益,可以預期將引起極大爭議。開徵銷售稅始終未能成事就是典型例證。開支不減,收入難增,本港終有坐吃山空的一日。市民應理性地看待和討論長遠的公共財政安排,以共同承擔的負責態度,支持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讓庫房持盈保泰,以應付不時之需。
(相關新聞刊A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