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購買實體黃金可降低投資風險。 資料圖片
就職於上海某金融公司的唐先生表示,「近幾年內地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只在4%至7%之間,同時期境外理財產品收益在12%至18%之間」。他個人頗為喜愛境外理財產品。
唐先生近期購買的境外理財產品有黃金回購和投資紅酒。黃金類產品買自歐洲公司,出資後可獲一定數量黃金,且有實物存在,保存在瑞士銀行內。「我並非單純購買黃金,例如花費5,000歐元買了幾盎司黃金,這黃金是真實存在的,但這是理財產品,我不會去拿實物黃金,而是用這筆等同黃金的資金去投資理財。不過一旦風險過大,或感覺金價有機會下跌,我仍可選擇把黃金實物拿到手」。
紅酒產品設保底收益
除此之外,他還有購買香港的紅酒產品。一來紅酒按保存年份會有升值,二來這款產品還有經由渣打銀行的賠付保障。他指「這款境外的理財產品會將保底收益寫進合同,內地比較少見。如果說保底收益是4%的話,合同裡會寫明,萬一產品真的有所虧損,收益只有3%的話,剩下的1%將由銀行賠付」。
雖然境外理財產品看起來很美,但目前內地百姓缺乏接觸渠道。根據外管局規定,境內個人尚不能直接購買境外的金融理財產品。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間接購買境外產品。
自貿區擬允境外投資
去年12月,央行允許在上海自貿區內就業並符合條件的個人,可開展各類境外投資,視為一大突破。消息稱「在區內就業並符合條件的個人是可開展境外投資的主體」。雖然目前具體細則尚未明確,但商務部已表示個人境外投資擬實行備案制。
現在市場上翹首盼望,個人購買者想獲悉更多的境外理財產品,機構亦盼望市場更開放。上海智恆財富負責人表示,內地人現在購買境外理財產品,還是會把香港視為首選,那是因為從內地到香港比較方便。該負責人還稱,自從自貿區掛牌起,對內地金融市場開放有更大信心。「如果哪天完全開放了,會馬上爭取一定資質,並考慮尋找和引進一些優秀的境外理財產品。目前已在自貿區內註冊公司,註冊地和地址全部選好,進入查名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