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銀行的理財產品推薦板。 孔雯瓊 攝
在上海經營投資公司的范先生是玩P2P和私募投資的老手。由於工作關係,他的公司經常會參與一些政府和大型企業的合作項目,所以深知銀行理財一些內幕。
范先生表示,「銀行理財按理是指募集到資金後投資某個項目,一般來說是專款專用,但實際上現在很多銀行是將所有資金匯總到資金池內,再根據實際需要投資各種不同的項目」。他認為個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是以個人身份,永遠不會知道銀行用這筆錢去投資了甚麼。
銀行產品設封頂上限
其次就是銀行產品的收益率既不保本,還設有封頂上限。他舉例指,「如果銀行告訴你預期收益是6%的話,那就是最高的收益了,哪怕他實際收益是8%、12%,多餘部分全歸銀行所有,名曰『管理費』」。
目前范先生的公司和某大型企業正展開合作,有銀行參與。他指「這項目雖然目前不方便透露,但知道錢用到哪裡去了,目前預期回報應該在15%至20%之間,還有信得過的擔保方。參與進來的銀行處平等地位,銀行把該項目包裝成理財產品,再向普通用戶出售,但返還給用戶的收益就只有5%」。
有實力者玩P2P私募
范先生同時強調,無論P2P還是私募,還是要同個人知情權、接近權畫上等號。也就是說,如沒有比較雄厚的實力和一定的廣泛人脈關係,這類理財投資很可能到最後輸清光。所以普通個人不要輕易嘗試。他最後奉勸一句,「理財可按對金融知識的獲悉率排出不同級別高低,個人應按自己能力盡力而為,切莫好高騖遠,追求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