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被譽為湖南「西大門」的懷化,是一方古韻流淌的大地。她古稱「五溪」之地,激昂妙曼的酉水、辰水、漵水、舞水和渠水在蜿蜒流轉中,孕育了這裡和諧的少數民族風俗、流傳千古的古商道文化、悠悠佇立的古村、歷經億萬年而生的瑰麗丹霞。歷經千古,而今妝容初露,如同一塊處女地向外界傳遞着謎一樣的媚惑和傳奇色彩。
放下往日的辛勞與浮躁,放下來去匆匆的姿態,去懷化,肆意地行走在洪江古商城那深深的古巷;虔誠地融入侗鄉遙遠的故事;安靜地聆聽萬佛山的佛道與滄桑,定有一份安定與從容重回你的心頭。
洪江古商城:探尋中國第一古商城密碼
洪江古商城是中國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商城,其規模之大、氣勢之雄、建築之奇、保存之好實為國內罕見,堪稱「中國第一古商城」。
它坐落在沅水、巫水匯合處,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盛唐,鼎盛於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稱。
走進洪江古商城,如同翻開了一本中國商業文化的百科全書。正如專家們所說:「不到洪江,就不能感受到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的燦爛輝煌。」
專家考證洪江古商城現仍保存完好,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如窨子屋、寺院、鏢局、錢莊、商號、洋行、作坊、店舖、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20萬平方米,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了。
漫步在光滑平整的青石小巷中,穿梭在風格迥異的會館之間,似乎走進了中華商業文化的大觀園,各地不同的民俗,不同的風情,不同的文化,在這裡交融、激蕩;流連於豪門巨宅的深處,似乎感受到了洪商巨賈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氣魄;徜徉在青樓高院的大堂裡,似乎又看到了昔日的燈紅酒綠,紅粉佳人......
洪江古商城用完整的商業語言來詮釋其歷史與發展的商業古城。勤勞智慧的洪江人,大膽突破了重農輕商的傳統束縛,高揚起「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儒商旗幟,通過「水上絲綢之路」,進貴州,入雲南,經緬甸,過印度,到西域各國,銷售木材、洪油、百貨、絲綢、藥材、瓷鐵。
古商城內家家戶戶門口的太平缸,「外圓內方」的警示柱,「義方恪守」的門聯,「吃虧是福」的家訓,「裡仁為美」的警語......記錄了以追求誠信、注重商德、靈活多變、回報公益為核心的「洪商文化」在西南大地迅速崛起。
這裡的古院落既不同於北方四合院的方方正正,也不同於江南的小橋流水俊秀雅致,而是深宅大院,牆高巷深,顏色為黑白灰的組合,進每一戶人家似乎都要爬上高高的石階,往裡探頭一望,感覺有些莫測,你會禁不住內心的好奇,有一種非要進去一探究竟的衝動。
望着商城內斑駁的高牆、破舊的門窗,遙想昔日繁華,眼見現世滄桑,自有一種穿越的恍惚與傷感。一聲咳嗽,循着聲音望去,只見一個駝背的老婦人正在一個幽暗的角落裡做着家務活;一串歡笑聲,又是巷子那頭一個小姑娘被媽媽領着去上學的背影。一瞬過往,一份未來,一縷凋零,一抹希翼。
芷江:感受中國「凱旋門」和平文化
芷江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美麗小城。「烽火八年起盧溝,受降一日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日本侵華軍派出代表今井武夫一行飛抵芷江,交出日本在華兵力部署圖,並簽字接受載有中方受降詳細命令的備忘錄,芷江從此以勝利之城聞名中外。
芷江機場為二戰時期盟軍在遠東的第二大機場,是陳納德將軍率領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的大本營。抗戰期間,「飛虎隊」鷹擊長空,使日軍屢遭重創,談「虎」色變。芷江,它通過機場這張寫滿滄桑的書頁在世界歷史上署名。
不是麼,看那寬闊的機場上留存的十幾個巨大的碾壓石涘,那是歷史遺落的些許文字。曾幾何時,P40型鯊魚式驅逐機、B29巨型轟炸機等戰機,無數次自芷江機場起飛,帶着仇恨與怒火巧妙地襲擊了日軍湖北的白螺磯機場、日軍軍用物資重要運輸線以及一千公里外的日本南京大本營。歷史清楚地記錄着,中美空軍擊毀日機的最高記錄是一百一十五架,而此次參戰機群的駐地就是芷江機場。
1945年8月21日至23日,芷江成為中國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地方。如今,紀念二戰勝利的標誌性建築、被稱為「中國凱旋門」的--血字形「受降紀念坊」、受降會場舊址「受降堂」、中美空軍指揮塔、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等戰時遺蹟,用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鮮血,寫下了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光輝歷史和見證。
亂世蕭蕭煙火早已歸於平靜,站在世界和平、和諧的主題舞台上,芷江乘和平之風,將抗戰文化升華為和平文化。這裡先後修繕了和平園、和平村、和平湖、和平廣場、陳納德與飛虎隊紀念館等標誌性景觀,在和文化的旗幟下,這一座因中國抗戰勝利受降而名震天下的英雄之城,更是一座因成功轉化抗戰文化而不斷成長的世界和平之城。
通道侗寨:觀橋賞樓聽大歌
無溪不花橋,無路不涼亭,無村不寨門,無寨不鼓樓,無樓不美人。這是通道侗寨留給遠方客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通道,看到鼓樓、花橋,就知道到了侗寨。從通道縣黃土鄉啟程,走在「百里侗族文化走廊」上。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侗族的民居。侗族的民居建築格式很規範化,一寨有幾姓就有幾座鼓樓,鼓樓和花橋、吊腳樓連成一體,錯落有致。
花橋又稱風雨橋。侗族建橋講究實用,橋上蓋頂,能避風遮雨。侗族也愛美,於是在橋上畫上許多本民族喜愛與崇拜的物象,如花草鳥魚、葫蘆雲海等,其特點是色彩鮮亮,五彩繽紛,在花橋上休息時也能陶冶性情,減輕疲勞。
鼓樓是侗族的標誌性建築。通道侗族的鼓樓,現存最早的始建於清乾隆初年。鼓樓是聚會議事、接待客人的場所,過去除了節假日在鼓樓裡聽老人「講款」(談古道今)和青年人對歌的社交活動外,逢外敵入侵,鼓樓又是族人集合的場所和指揮中心。
這裡的人們,他們愛唱大歌,舞蘆笙,跳「哆吔」,日子半忙半閑,生活半豐半儉,喝酒半醉半醒,心境半佛半仙。來過通道的人曾這樣總結通道:「通道侗鄉天生就是一方旅遊的樂土。可謂人間的世外桃源,侗族的香格里拉」。
皇都侗文化村是通道侗族的核心文化地帶。相傳,古代夜郎國國王路過此地,被這裡的迤邐風光、異域風情深深吸引,許下諾言在此建都,「皇都」的名字由此得來。傳說雖虛無縹緲,但皇都的美卻實實在在。
除了讓人流連忘返的美景,皇都還有原生態的侗族美食和歌舞。「哎呀究呀喂......」天籟般的歌聲撩動每個遠方客人的心弦,美麗侗妹的攔門酒永遠詮釋着侗鄉人熱情細膩、豪放浪漫的天性,一席侗族合攏宴更會讓人情不自禁不醉不歸。
皇都的村民們都能歌善舞,侗家蘆笙舞、侗族大歌,以及侗族服飾、銀飾展示等節目,被村裡的藝術團編成了一台原生態侗族歌舞表演《多嘎多耶·歡樂侗鄉》,每天定時演出兩場,每每讓遊客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登萬佛山:見證滄海桑田的傳奇
通道自然風光秀美如畫,境內莽莽、溪河清澈,綿延168平方公里的萬佛山國家風景區是中國四大峰林之一。通道萬佛山景區是國家4A景區,位於通道縣臨口鎮境內,距縣城29公里,由萬佛山、將軍山、神仙洞、七星山、獨岩、玉帶河等6個景區組成。
古人因萬佛山四周石山林立,好似萬佛朝聖,而喚之「萬佛山」。相傳,古時此地一片汪洋,煙波浩渺,經數億年的地質演化,萬佛山景區形成了中國乃至世界範圍罕見的特大型丹霞地貌群。景區內山勢險峻,翠峰疊起,溝谷幽深,花石奇異,「天生鵲橋」、「金龜覓食」、「神州海螺」、「仙人居」、「望夫岩」,「三十六灣森林迷宮」等自然奇觀,令人歎為觀止。
這裡「萬座丹峰擁翠環」,融峰、林、洞、水於一體,集雄、險、峻、秀於一身,一步一景,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使通道成為全省一顆「民族生態」旅遊明珠。這裡峰林狀丹霞地貌類型豐富,其地質構造和地層關係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以峰、岩、洞為主體的丹霞地貌,遍佈奇景異觀,極具美學觀賞價值。
景區內保持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是國家同類地質類型不可多得的生物研究基地;而厚重的民族文化沉澱又構成通道丹霞地貌區獨具一格的特徵,在中國丹霞地貌區中具有唯一性。由於這裡地處山區,遠離喧囂,她宛若一顆未曾雕琢的紅寶石鑲嵌在幽靜、原古的茫茫林海中。
這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丹霞赤壁與碧水綠蔭相映成趣,而且,丹霞地貌各種地質類型齊全且分佈集中,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科研考察、旅遊休閒的理想之地。1997年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會長黃進考察萬佛山時,留下了「通道東北萬佛山,萬座丹峰擁翠環;神州丹霞五百處,此山可列十名前」的詩句,是對萬佛山的絕佳概括和總結。 (魯毅)(圖片由懷化旅遊局提供)
食在懷化
芷江鴨 芷江人將鴨頭、鴨腳、鴨翅稱為桌上的三傑,用於款待客人。客人來到芷江,如果不吃芷江鴨,實是一大遺憾。
沅陵酥糖 是沅陵縣傳統食品。相傳於明朝中期已開始製作,有500多年生產歷史。以當地出產的芝麻為主要原料,加拌飴糖、榴花粗糖、花生油、麵粉精製而成。
通道侗家醃肉 俗稱接肉,侗稱酸肉,有豬肉、鴨肉、牛肉、牛排等。用盆漬鹽,略晾乾,以木桶醃製,底層用糯飯或糊糯作槽,每鋪一層加一層槽,然後用竹葉或棕片蓋一層,再加木蓋,封嚴,用大石壓緊,數月即可食。醃肉不必烹飪,色豔味鹹,亦可煎炒或烤灸,以火灸最香。
洪江血耙鴨 洪江血耙鴨是具有典型湘西風味的名菜,發源於洪江市。烹飪時,把鴨肉及乾紅椒、生薑、樟腦、糯米粑用旺火在沸騰的油裡炸熟,然後放清水,倒入鴨血等,小火煨煮,成品以其濃香、味足、色金黃,質酥肥而著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