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不停地瞭望巡視眼前山林的火情,是胡正芝夫妻的主要工作。本報記者丁樹勇 攝
晝夜堅守瞭望塔 高火險期15分鐘巡一遍
雲南宜良縣耿家營的尖山上,聳立着一座近20米高的瞭望塔,由此遠眺,莽莽蒼蒼的山林盡收眼底。每年12月至次年6月底,護林員符德全、胡正芝這對夫婦檔,都要晝夜堅守在瞭望塔上,僅靠一台對講機、兩部望遠鏡,守護林木,預防山火。為了保衛這片山林,夫婦嘗盡百般辛酸,經歷長女發燒延治致腦癱,終至去年離世;而幼女因遠離人煙,怕見陌生人,一家經濟拮据,但夫婦始終秉承護林的責任,廿載不離不棄。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吳燕飛 雲南宜良報道
記者乘坐的護林防火吉普車在耿家營鄉的集鎮上,接上了下山買菜的胡正芝。由於山上缺水,且一周僅能下山一次,胡正芝只能買一些不需更多水清洗和方便存放的菜,當天採購的白菜、花菜、土豆和豆腐共18公斤,整整裝了兩個飼料包裝袋。日常食用的肉類,則是過年前醃下的臘肉。
自從1994年上瞭望塔與丈夫成為搭檔,胡正芝每天瞭望火情、報告情況,抽空下地、打理家務,這樣的日子循環往復已廿載。
夫唱婦隨 伴侶兼同事
胡正芝嫁到大尖山的第三年隨丈夫上了瞭望塔。當時,丈夫在瞭望塔的搭檔調到了鄉林業站,林業部門考慮到夫妻搭檔更為方便,便將胡正芝也招聘為護林員。從此夫妻二人不但成為生活上的伴侶,還成了工作上的搭檔。
胡正芝視此為林業部門對自己的信任,十分看重,亦為此付出努力。每年12月至次年6月的防火期,胡正芝與丈夫二人吃住都在瞭望塔,每隔1小時就用望遠鏡對方圓數十公里的林區巡視一遍;而每年3月至6月的高火險期,每15分鐘就要巡視一遍。不僅如此,為了保證瞭望塔上的正常生活,胡正芝每天要下山到家中,將菜擇好洗淨背上去,再生火做飯。往返於家中與瞭望塔,每次都需要1小時以上。
初上瞭望塔時,胡正芝與丈夫每人每月可領取120元的護林補貼,幾經調整,現今的補貼標準雖有提高,但防火期每月也僅有600元,而非防火期則為每月400元。雖然丈夫同時還任村民小組長,每月可領取300元的補貼,夫妻倆的3項補貼相加,最多時也不過1,500元。這樣的補貼標準,要維持胡正芝一家的生活,無疑有些拮据,生活捉襟見肘。但有感林業部門的信任,胡正芝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始終沒有抱怨,而是表示無負這份信任。
飼養禽畜 補貼經濟
對於盤地為生的農民而言,節令無疑是最重要的,但因為瞭望塔時時刻刻不能離開,胡正芝只好忙裡偷閒打理農活,卻又往往誤了節令。「鄉親們的玉米苗都很高了,我家的苗才出一點點。」胡正芝伸出手比劃着。
為了貼補家用,胡正芝只好養起了牛、羊、豬、雞等家畜家禽,但卻要趕在防火期來臨前賣出,以便安心上瞭望塔。這樣一來,便往往賣不上好價錢,「前幾天賣了10隻羊,別人家的每公斤可以賣52、53元,我家的47、48元,就要趕緊賣掉。」胡正芝生怕一時賣不出而耽誤了上瞭望塔的時間。
大尖山村裡胡正芝家的4間新房,是去年2月建起的,建這4間房,是因為老宅已年久失修、不能住人,一咬牙做的決定。令記者想不到的是,雖然建的是新房,屋面用的卻是彩鋼瓦,總有一種臨時的感覺。儘管如此,建房還是花去了胡正芝家12萬元,而其中的7、8萬元還是向親戚朋友拆借的。
「別人有農閒時間出去玩,我就多苦一點,少玩一點。」胡正芝很平靜地說。作為家庭主婦的胡正芝有一個願望:是家庭經濟趕上村裡的鄉親。為了實現這樣的願望,胡正芝只好「多苦一點、少閒一點。」走親串戚對胡正芝來說,更是一件奢侈的事。雖然大尖山離縣城才30多公里,距省城也不足百公里,但胡正芝去省城還是8年前弟弟結婚時的事了。
山高路遠尋醫 病女延治致癱
令胡正芝最心酸的,是23歲的長女於去年10月撒手而去。雖然長女的離去已是意料之中,但畢竟是自己悉心照料了23年的骨肉。
1991年的一天深夜,半歲的長女隨胡正芝夫婦在瞭望塔值班時染上風寒,高燒不止。凌晨3時,胡正芝用背帶將女兒捆於懷中、丈夫打着手電,夫妻倆深一腳、淺一腳從瞭望塔步行30餘公里山路,於清晨8時趕到了宜良縣醫院。由於病情耽誤,長女從此成了腦癱病人。
長女成了腦癱病人致四肢癱瘓,胡正芝並沒有丟下女兒,也沒有耽誤護林,她每天將女兒捆在背上,巡山時帶在身邊;上瞭望塔觀察林情,就把女兒安頓在臨時搭建的小床上;甚至下地做農活,也將女兒帶到地頭,扶坐在一旁。及至後來,女兒日漸長大,「扶着站起來都比我高了。」每天背着40多公斤重的女兒巡山、執勤、做家務,胡正芝的重負可想而知。
「其實女兒很懂事。」胡正芝的語氣中充滿傷感,女兒只是四肢殘疾,思維卻與常人無異,「女兒即將去世前說,這輩子做我家的囡值得了,下輩子還要做我家的囡!」說到這裡,胡正芝眼裡忍不住泛出了淚花。
其實,常常令胡正芝心酸的,還有小女兒。也是出生不久就常常與父母一起在瞭望塔生活的小女兒,由於在相對封閉的環境呆得太久,防火期結束時被帶回村裡,卻已怕見陌生人,「見到村裡的人就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