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及徐柳仙七歲時拜粵劇著名武生靚全為義父,但有沒有隨靚全學習粵劇,便不得而知;不過,後來徐氏確曾粉墨登場,演出粵劇,而且自組戲班往南洋演出。
1947年,徐柳仙應香港和聲唱片公司邀請,返回香港灌錄唱片,並拍了多部電影。上世紀五十年代,她以文武小生行當,粉墨登台。1952年,加入「大金聲粵劇團」和「大鑽石粵劇團」,與薛覺先、上海妹、石燕子、靚次伯等著名粵劇演員合作,後跟小武顧天吾學功架。1954年自組「錦繡劇團」、 「徐柳仙劇團」,在香港以及南洋各地演出,足跡遍及越南、柬埔寨、澳門、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大受歡迎,一連幾個月台期,盛況不衰。她除演出一些粵劇傳統劇目外,還把自己的名曲如《情淚種情花》、《夢覺紅樓》等編成粵劇上演。以往在新加坡上演粵劇的慣例是必須每日更換劇目,只有她主演的《再折長亭柳》一劇連續上演九場,仍然場場滿座。
踏入六十年代,粵劇陷入低潮,徐氏亦由舞台返回歌壇,1963成立香港粵曲歌劇學院,自任院長。1974年丈夫文榮林病故(按:文氏為文天祥第二十三世孫,1938年與徐柳仙結婚)。同年,徐柳仙因車禍左手左腳受傷而退出歌壇。傷癒面對逆境,仍未稍減對曲藝的研唱。傷後之後,又和一些粵曲愛好者組織了「一廬曲藝研唱苑」,每周研討粵曲藝術。在每年一次的演唱會上,她拄着手杖,邁步舞台,以嘹亮優美的「柳仙腔」,讓知音者重溫昔日舞榭歌台的歲月。1983年12月,她應廣州市文化局邀請,率領「香港曲藝演出團」與廣州行家同台獻藝,為羊城晚唱再寫新章。■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