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淵滄認為銀主盤增加與內地經濟回軟不無關係。蘇洪鏘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蘇洪鏘)外圍經濟持續不穩,香港經濟樓市難免受到拖累,近日銀主盤成交驟增。消息指,近日全港銀主盤數量急升至近百伙,部分買家要向高息財務公司伸手應急,估計有四成銀主盤涉及財務公司參與貸款安排,較以往財務公司佔一成的比例上升。市道最差的2002年至2003年間,平均一個月有5場至6場銀主拍賣,每場有約40多個項目,一度出現逾百個銀主盤,顯示銀主盤量的增減可成經濟「風向標」。面對現時銀主盤量增加,學者認為是經濟及樓市轉差的警號,同時反映有業主過度投資,值得社會警惕。
業界人士指出,近期密集成交的銀主盤不乏大銀碼物業,源於多年前以物業作財務周轉的投資者,出現資不抵債、或決定「斷供」任由銀主處理。香港城市大學管理學系特約教授曾淵滄表示,近期本港銀主貨量增加,與內地經濟回軟不無關係。觀乎近月湧現的銀主盤,由內地客持有的佔比不少,早年內地資金充裕,內地投資者紛往本港、境外購買物業並抵按,及至近期在政策因素下,整體經濟增速放緩,部分投資者失利「走佬」或斷供,令物業由銀主接手。
涉財務公司比例大增
雲集不少城中名流的南區薄扶林貝沙灣,恐成為銀主盤重災區,繼上月物業投資者施佳龍名下一對「孖屋」淪為銀主盤,以3.6億元放售後,再有一間銀主複式單位放售不足一個月便以8,500萬元易手,成為該屋苑歷來最大宗「財仔貨」成交。原業主先後將單位3次抵按借貸,後來疑因陷財困,致令物業由銀主接手。
事實上,最近有消息指,近日全港銀主盤數量已急升至近百伙,主要因金管局嚴限銀行借貸。部分買家借貸應急下,一批財務公司便乘勢而起,估計一批被收樓的銀主盤中,有四成涉及財務公司參與貸款安排,較以往財務公司佔一成的比例上升。
早年樓市旺投資過度
卓先測量師行聯席董事潘子明表示,大碼銀主盤成交宗數近期確有增加,當中以1千萬至2千萬元的物業居多。早年樓市較為興旺,投資者及公司客為融資,豪宅物業往往成為做按工具,甚至多次做按。隨着樓價一直向上,銀行及財務公司批按金額更高;但當經濟回落,物業估價跟隨回落,同時部分業主出現財困無力償還債務,承按物業因而淪為銀主盤。
潘氏憶述,在市道最差的2002年至2003年間,平均一個月有5場至6場銀主盤拍賣,每場有約40多個項目,一度試過推出逾百件銀主盤,顯見銀主盤量的增減,可成經濟「風向標」。不過他又指現時銀主盤量仍遠較2003年為低,顯示經濟基調仍未到最惡劣環境,倘樓價沒有出現劇減,相信大額銀主盤短期不會急增。他舉例2009年本港經歷金融海嘯,樓價數月間下挫三成,當時銀主貨量亦未如2003年般龐大。
學者:銀主貨價或跌10%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表示,銀主盤量增加,可能正反映當下樓市正在轉淡,部分業主對後市不看好,決定「斷供」離場,任由銀主代為處理物業。同時亦由於經濟向下,有投資者投資過度,致出現財政困難。1997年至2003年期間樓價直插六成,除了令不少業主背負負資產,亦使當時的銀主盤量劇增。比起當時的劣況,現時的經濟基調仍相對平穩,相信短期出現銀主盤劇增的機會不大。
他指現時外圍經濟仍存在負面因素,包括預期美國部署加息,內地收緊銀根,加上本港的需求管理措施仍然窒礙交投,預料下半年樓價仍會穩步向下。銀主亦會接受現實,成交價今年或有5%至10%的下調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