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深圳農地入市有其獨特之處,深圳市在1992年和2004年曾開展兩次土地統徵,將規劃區內城中村集體土地轉為國有,理論上說,深圳並不存在常規意義上的「農村集體用地」。但由於深圳土地昂貴,統徵舉措遭到實際控制土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抵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土地政府拿不回、集體用不了的尷尬局面。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指出,深圳推動農地入市的改革,通過制度解決土地合法化問題,盤活土地,有助於破除這種局面。這不僅為全國農村土地入市流轉做示範,更是為其他大型城市提供經驗。
數據顯示,2011年深圳市土地總面積為1991平方公里,建設用地917.77平方公里中,其中原農村集體用地為390平方公里,佔據半壁江山。經過高速發展的深圳率先面臨着土地緊缺的瓶頸。宋丁表示,在深圳市政府掌控的地塊中,作為新地開發的只有幾十平方公里,按照目前的開發速度,幾年工夫就要用完了,深圳面臨的土地困境在全國絕無僅有。加上深圳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許多國際化企業想來深圳,卻無地可入。深圳一方面要在政府用地中進行大規模城市更新,另一方面就是要在違法佔地裡面啟動農地優勢,通過制度手段將土地合法化,激活土地資源。
宋丁指出,深圳對於拍賣地塊的利用模式,也並非純粹工業用地轉工業用地,還涉及了產業的轉變以及商業用地的配套,這也讓原有的荒廢地塊實現了產業升級。以首塊出讓的鳳凰社區地塊為例,准入產業類別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通信終端設備製造業,項目建成後,鳳凰股份合作公司持有該項目總建築面積的20%,就包括了1.39萬平方米的產業配套物業,包括2,000平方米的食堂以及1.2萬平方米的宿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