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婕
步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隨着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次訪台之旅,實現了難能可貴的新突破。雖然有個別行程要臨時取消,但張志軍首行的「接地氣(意指貼近基層)」安排,在島內贏得普遍的認同和讚譽。
將深入台灣基層、傾聽台灣民眾意見、了解台灣基層想法作為此次行程的主要內容,張志軍此行意在傾聽最真實的「台灣聲音」。有份參加與張志軍座談的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在與筆者交談時提到,不少人看到張志軍此次的行程安排,都說是「鐵人之旅」。尤其是在中南部的安排,深入綠營色彩濃厚的地區,如原定走訪的高雄前鎮漁港,是「深綠地區的深綠選區」,郭正亮認為這是「很有勇氣面對台灣社會」的安排。
島內一致譴責暴力抗議
以當前台灣的政治環境,張志軍這樣的行程安排,免不了聽到反對和抗議聲音,也聽到基層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焦慮和疑問。但客觀而言,多元的聲音正是台灣多元化社會的真實反映,也是大陸亟待準確把握台灣社會脈動,使對台政策更加靈活務實,引導消極因素向積極面轉變的必經過程。
筆者注意到,儘管島內對於張志軍此行的態度並不全然相同,但對於行程中發生「潑漆」等暴力事件,輿論和民意的譴責聲是一致的。「何以暴力待客」的反思成為昨日媒體評論的主要內容。可見,和平發展、友善交流是兩岸民意所向和主流聲音。隨着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溝通機制的常態化落實,相互間的了解越深入,決策時「換位思考」的基礎就能夠越扎實,使惠及「三中一青」的目的能夠更有效地達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