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浩
「不死傳說」徐子珊最近又有新作,指的不是她主演的電視劇,而是有網民將她在劇集《點金勝手》中的截圖惡搞,把她的樣Key成包公、日本武士、都敏俊C、唐僧、孫悟空、阿凡達、蒙羅麗莎,連在世界盃賽事中咬人的烏拉圭前鋒蘇亞雷斯都有,一時間成為了萬能Key。
事緣在其中一集《點金勝手》的劇情中,徐子珊與黃宗澤發生爭執,失足跌落山崖,豈料子珊又再次大難不死。說「又大難不死」,是因為之前她在另外兩套劇集《潛行狙擊》及《神鎗狙擊》中,先後經歷過多次槍戰及大爆炸,但都安然無恙,衣衫無損,所以被網民冠以「不死傳說」。
就連近期人氣高升的廣告人徐緣也在facebook中提到這輯改圖,更指這套本來講述I-Banker的商業鬥智片,但因為劇情太膠,I-Banker降格成了「膠-Banker」。他甚至直言一部正經劇情片,被人當成笑片看待,是終極的侮辱,慘過被罵為垃圾。我再翻查這套劇的收視,也果然慘淡得可憐。
何謂「膠劇」?根據香港網絡大典的定義,「膠劇」原意為硬膠的劇集,即指一些粗製濫造、劇情荒謬的電視劇集。不過現在卻成為網絡上的一個虛詞,被網民用於批評電視劇集製作粗劣的形容詞。
本來,劇情能夠天馬行空,情節超乎觀眾的預期,這才能帶給觀眾驚喜。編劇界的名言,要在「情理之內,意料之外」,但屢遇險境都打不死,而這個人又非Harry Potter或Superman,這顯然已不在情理之內。其實,真實而有血有肉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具吸引力,所以資料搜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我相信《點金勝手》被形容劇情太膠,原因就是資料搜集不足。我也曾「見識」過好些不愛做資料搜集的編審及編劇,他們頂多只是有個初步概念,然後就進行創作,於是好容易就出現「任噏」的情況。
香港電視早前也曾計劃開拍一套名為《商戰》的電視劇,顧名思義,故事是講述商場上的競爭,本來經已創作了多集分場,但老闆本身也是個生意人,熟悉商場上的戰略,他就是認為劇情不切合現實,於是推倒重來,要編劇重新再做一次資料搜集。編劇們每人都捧着幾本字典一樣厚的書籍回去精讀,這肯定比會考還要慘烈,可惜劇集最後因為電視牌照問題而擱置了。
另一套本來計劃開拍的劇集《天網》,故事講述電子網絡上的犯罪世界,劇本經已全部完成。眾所周知,科技發達,網絡犯罪不再是爭奪一隻磁碟,也不是跳過隔鄰的商業大廈去捉賊這麼簡單,要追得上最新的科技發展,不流於「任噏」及「老作」。據該劇的編審形容,他們在籌備這套劇集之前所做的資料搜集,就等同讀了一個學位課程,只可惜劇集最後沒有開拍成功,觀眾無緣看到這用心的作品。
今時今日,資訊發達,觀眾的知識隨時比我們還要豐富,那些五十一與四十九巴仙股份的劇情,不單不可能取悅觀眾,甚至只會招來笑話,所以資料搜集,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