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建宗表示,若能妥善解決失業問題,為市民提供足夠的就業與社會流動機會,必定可減輕福利負擔,惟本港不會亦沒能力走福利主義路線。
「勞工與福利是一條河,勞工是上游,福利是下游」
安老扶貧是現屆政府施政重點之一,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角色吃重。他早前接受《公務員通訊》訪問時指出,將勞工與福利兩個政策範疇合併處理,是經過周詳考慮後採取的明智策略,充分體現本屆政府以護老扶貧為當務之急的施政方針。他表示,若能妥善解決失業問題,為市民提供足夠的就業與社會流動機會,必定可減輕福利負擔,惟本港不會亦沒能力走福利主義路線。■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張建宗將「勞工」與「福利」比喻作一條河-「勞工是上游,福利是下游」,而勞工及福利事務均十分複雜且容易被政治化,工作相當繁重但充滿挑戰。他感激公務員同事全力支持與緊密配合,「只要妥善處理這些基本民生事務,有助贏取民心,對政府施政有很大裨益。」
人口老化 平衡就業與福利難度增
張建宗指出,香港未來10年面臨人口老化、生育率低企、勞動力萎縮及市民對政府管治期望愈趨殷切,令他常常感到自己像個正在做平衡動作的運動員,「顯然,未來10年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會不斷增加這平衡動作的難度,我們必須仔細考慮如何以最佳方式照顧年老體弱而不能自助的長者。」當局須加強照顧長者,為弱勢社羣提供妥善福利,同時亦要盡量開發本地潛在勞動力以應付勞動力下降,當中包括釋放部分家庭主婦的勞動力;延長退休年齡;聘用更多殘疾與少數族裔人士;在不影響本地就業的前提下,從外地輸入人才等,「這些議題事關重大,社會上有不少爭議。我們必須審慎及穩步前進,務實行事,逐漸凝聚共識。」
籲僱主改變思維鼓勵彈性工作
張建宗指出,本港勞工市場文化必須改變、僱主必須改變思維,例如考慮提供更多兼職工作,鼓勵彈性工時及在家上班,並為僱員提供更多培訓與晉升機會,「我們已走到十字路口,不能再猶豫。香港要保持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便須跳出框框來思考,否則很快便會落後於其他地方。」處理勞工與福利問題,必須抱有同理心並熱切關懷社會,但同時亦要謹慎行事,留意政策措施的財政可持續性、長遠可行性,措施本身是否合理等。政府福利開支撥款不斷增加,但香港絕不會走福利主義路線,因為根本負擔不起,但可以對弱勢社群多加照顧,以適度及合理的方式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又不流於民粹。
推長者生活津貼措施成功
張建宗說:「負責任的決策者應對準目標,確定哪些羣體需要幫助,同時亦不忘回應整體社會的關注和訴求。例如去年4月推出的長者生活津貼,便是本屆政府首項主要政策措施。」長津推出前,社會上對應否設資產審查有不同意見,當局則堅持設審查。張建宗指出,政府必須確保財政上的可持續性,並「集中火力」照顧最有需要的人,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任何人如有興趣閱讀訪問的詳細內容或最新一期《公務員通訊》,可往以下網址:http://www.csb.gov.hk/tc_chi/publication/20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