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未來十年,我們這批紛紛「入伍」和「登陸」的人,都會退休,得努力去建立新的生活節奏。
日前跟一位高管朋友聊天,原來他十月就退休了,因為想多陪太太,趁身體還健康多去旅行。他退休後想當義工,最想幫人補習,不過卻提到成效問題。他覺得單對單補習,好像很浪費,即使替一班小朋友補,也是成效有限。真不愧是高層管理,一語就中的。
很多人退休後都想做義工,但其實並不是你要做就有得做的,最好是退休前已有部署,原因是很多非政府機構(NGO)的資源有限,正業已經很忙,偏偏管理游散的義工是很花時間的工作,於是就馬虎,這是很可惜的。未來嬰兒潮出生的人陸續退休,義工供應必會大增,這批人有知識有看法,他們去當義工,必不會滿足於只幫機構入信、貼郵票和派傳單吧。NGO現在就應該部署,怎樣主動去吸納這批有大量工作經驗的閒人,甚至讓他們兼職為機構工作。很多NGO在行政、財務、營銷和企業管治方面都較弱,可惜部分NGO高層只以服務和理想掛帥,不懂也不屑這類「世俗」的工作,而退休新一代就幫得上忙。
不過這些都是枝節。我覺得將來的問題癥結,在於這些義工服務,是否只為滿足一己行善的良好意願,抑或能確切滿足到服務對象的真正需要,即是我那位高管朋友提到的客觀成效問題。舉個例,比如有個NGO專為內地貧困山區建小學,吸引了大量義工幫忙,籌款能力也極強,於是成為很多退休人士的歡樂聚腳點。假如單看善心、不問成效的話,這模式的確非常成功。但不斷蓋學校,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老師去授課呢?要是沒有,那麼空置的校舍是誰在用呢?有沒有人趁機在中間撈便宜呢?而繼續建小學之前,有沒有重新評估山區學童眼下的真正需要呢?這些都是始終要面對的老難題。可惜提出這些問題的人,竟招來「斷人善根」的批評。這種文化之下,還是遊山玩水去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