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譚樂皿最近取得獎學金到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攻讀環境毒理學博士課程。香港文匯報記者 彭子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不少人都介意「輸在起跑線」,小小的障礙已足以動搖他們前進的決心,但天生深度弱聽的香港中文大學細胞分子生物學應屆畢業生譚樂皿,卻突破身體的限制,努力學習口語,誓要為自己鋪設康莊的學術之路。他下的苦功最終獲得回報,最近他取得獎學金,到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攻讀環境毒理學博士課程。一步步迎難而上的他,立志成為科學家,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
樂皿天生就有聽力問題,兩歲時被家人發現,「當時父母見我即使在飛機飛過的情況下都沒有甚麼反應,所以帶我去做檢查。」結果,他被判定為深度弱聽,右耳到110分貝,左耳90分貝。突如其來的事情,令樂皿家人亂了陣腳,但很快他們也有了計劃,這亦是樂皿認為自己之所以能一直求學的關鍵。
拒未試先棄 堅持學發音
「我3歲時就去了學習說話。」聽障學生往往因為未能聽到別人和自己的發音,所以要咬字準確有很大難度,不少人因此去學手語,變相放棄了說話的能力,現時有部分團體亦極力主張手語雙語教學模式。不過,樂皿極其反對,「這好像一個傷殘人士可以選擇去做物理治療,讓自己能走路,也可以選擇從此用輪椅代步,但如果你用了輪椅,也就很難再讓自己練習走路了。既然有自己走路的可能,為甚麼不努力嘗試?假如不行的話,才去轉學手語也可以啊!」
指懂口語有助聽障生升學
樂皿亦以自身的例子,證明這個觀點。現時的他說話頗為清晰,廣東話和英語都沒有問題,和別人用口語溝通都暢順無礙,「我覺得我懂得口語,是我能一直升學的主要原因。」不過,他亦坦承曾遇到不少挫折,「例如口語裡有些氣音,對聽障學生而言真的很難聽到,很辛苦才學得會。」
其實,聽障問題也曾為他的大學學習造成障礙,「二年級時,我們一定要寫論文,當時要看很多參考文獻,實驗時間也很長,但我沒有太多時間備課,但像我這樣的學生,上課不能完全即時吸收,一定要備課才可以,所以當時我也落後了不少。」
遇良師好同學 辛苦有收穫
幸好挫折的路上往往都有明燈,其母校中華基督教銘基書院的老師,總是很有耐性,並在課餘時間解答他的問題,「我公開考試取得好成績,都靠他們;升到大學,有些老師和同學都特別幫助我,細心解釋課堂內容給我聽,又或幫我抄筆記。」當然,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他亦勉勵其他和自己處境一樣的學生︰「不要怕辛苦,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有心事時也不要藏起來,要適當地找人談談。」
盼研失聰謎 冀獻力社會
此外,研究的課題其實也是他感興趣的內容,「當時我做研究就是去了解人類會何會失聰,希望透過研究更了解自己。」經過一番努力,本科順利渡過,現時的他已取得獎學金到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攻讀博士課程,再一次證明勇於克服障礙的人總能闖出更遼闊的天空。
樂皿的目標是成為科學家,又特別提到曾任中大校長的「光纖之父」高錕,「我很欣賞他的精神,他研發光纖技術,卻不申請專利,可幫到更多的人,我很佩服他。」這亦解釋了為何他會選讀環境毒理學,「希望可為人類社會出力,做一些與人生活有關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