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一直致力編制及發布各式各樣高質素的社會及經濟統計數據,雖然數據的規劃與編制過程涉及複雜的統計概念及設計,但其實都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以政府統計處即將於今年10月展開的「2014/15年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為例,當中編制的數據就是為了反映消費行為,用以重訂「消費物價指數」基期,以及更新「消費物價指數」數列的開支範圍及權數。
加價需求減 「價格效應」例子
精明的市民會在消費前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希望以不變的消費總額,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商品或服務,尤其是會盡量選購在市場上標價最低的項目。如果貨品價格上升,大多數消費者都會「捨貴取平」,傾向購買價格升幅較小的貨品,務求以相同或更低的預算,換取最大享受。這種價格上升導致需求減少的現象,正正就是經濟學「價格效應」的例子。
「價格效應」可循「收入效應」及「替代效應」兩方面進一步分析。政府發言人指出,這些詞彙看似抽象,但其實與一般消費行為息息相關。「價格效應」在不同商品及服務的強度,視乎需求彈性有別,例如是否屬主要食糧等必需品;市民消費偏好亦會隨各項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幅度而改變。
由此可見,政府統計處每5年進行一次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十分重要,是反映「價格效應」對開支模式影響的重要數據來源,用以重訂「消費物價指數」基期,以及更新「消費物價指數」數列的開支範圍及權數。「消費物價指數」充分反映香港通脹情況,是制定社會及經濟政策的重要量度參數。 ■記者 聶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