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長江三峽風光旖旎。 本報重慶傳真
簽署合作備忘錄 向全球營銷三峽品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毅 重慶報道)長江三峽區域旅遊合作2014年渝鄂輪值主席會議,日前在重慶召開。渝鄂雙方共同簽署了2014年渝鄂長江三峽區域旅遊合作備忘錄,雙方表示將共同推進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的建設,共同向世界營銷三峽品牌,早日在全球叫響「世界的長江」旅遊品牌。會議另透露,兩地將成立渝鄂長江三峽智慧旅遊城市聯盟,意在整體提升長江三峽旅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重慶副市長譚家玲表示,從2004年起,渝鄂兩地便簽訂了長江三峽區域旅遊合作「1+3」協議,經過10年運作,初步實現了旅遊交通網絡一體化、旅遊宣傳營銷一體化、旅遊信息共享一體化、旅遊執法檢查一體化、旅遊品牌打造一體化和旅遊應急救援一體化「六個一體化」的格局。
交通一體化盤活旅遊市場
其中,渝鄂長江三峽區域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線路、長江水道等交通骨幹網絡基本形成,實現了長江三峽旅遊交通的一體化的同時,亦盤活了渝鄂兩地旅遊市場。 特別是今年7月,滬漢蓉快速鐵路網實現了全線貫通,武漢抵達重慶的時間縮短到5個多小時,三峽庫區與內地主要客源市場距離大大縮短。
數據顯示,渝鄂合作10年,長江三峽區域29個區縣(渝14個、鄂15個)旅遊接待量及旅遊總收入,均大幅增長。今年1至7月長江三峽區域29個區縣共接待遊客7453.65萬人次,同比增長22.04%。其中,入境遊客76.36萬人次,內地遊客7377.2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94.86億元,同比增長25.92%。
三峽進入立體遊時代
譚家玲認為,長江三峽區域旅遊實現10個方面的轉型升級的時機到了。「旅遊開發要由單一景區向綜合旅遊度假區轉型,旅遊空間佈局要由單一水路遊向水陸空並進轉型,旅遊線路要短線向長線、環線、多線轉型。」旅遊專家認為,隨着三峽庫區高速公路、航空、鐵路、豪華郵輪等立體交通體系形成發展,推動三峽旅遊由過去傳統水路觀光過境旅遊向水路、陸路並重的休閒度假遊、腹地遊、深度遊的轉變已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