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藝術剪紙協會(香港)會長、山東省政協常委盧雪。 本報山東傳真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西街工坊一間雅致的工作室,是剪紙藝術家盧雪的剪紙「王國」--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九龍壁》,收藏在丹麥安徒生博物館的《安徒生童話》,使無數粉絲落淚的張國榮像......或美輪美奐、或憨態可掬、或惟妙惟肖,一把小小的剪刀,在盧雪的手中,似乎能剪出世間萬物。
2007年,被稱為「新派剪紙藝術家」、「剪紙皇后」的盧雪被優才計劃「引進」香港,但作為連任兩屆的山東政協常委,她目前仍把工作重心放在家鄉。■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殷江宏、實習記者 韓珺
一把剪刀剪出人生軌跡
1971年,盧雪出生於泰山腳下一個小村莊。母親是當地著名的繡花巧手。不同於別的繡花人,母親總是先把圖案畫到紙上,剪掉多餘的邊並鏤空,然後再貼到布上開始刺繡。「母親的繡品總是充滿生機,就像把大自然搬到繡花上。」盧雪說。
由於家中姐姐曾被繡花針刺傷了眼睛,母親嚴禁這個最小的女兒學習繡花。媽媽不知道,小盧雪並未想「繡」,而是想「剪」。6歲時的一天,趁母親去鄰居家幫忙,盧雪抓起家裡的大公雞,拴到梧桐樹下,照着公雞三下兩下便剪出一則花樣。母親回來後連連稱讚,撫摸着她的頭說:「剪得不錯,這把剪刀歸你了。」
直到現在,盧雪仍然記得當初母親的動作和表情。從此,這把剪刀成了盧雪童年時代最好的夥伴,「天天裝在口袋裡,看見什麼就剪什麼,加上很少說話,鄰居們都說我傻了。」 盧雪笑着回憶,但是「剪刀在我手裡,就像握住了全世界」。
帶着剪紙走世界
剪紙陪伴着盧雪走過了小學和中學時光,憑藉着一雙巧手,她的同學緣極好。上大學一年後,盧雪選擇了退學,開始去全國各地學習不同的剪紙風格,她的剪紙藝術日益成熟。
1994年,23歲的盧雪開始走出國門,應邀為當地政要、學者、學生講授中國傳統文化,並帶着自己的作品去世界各地的藝術館、美術館展演、交流。她創作的《論語》和《孔子門生》剪紙作品曾在瑞士、美國、新加坡、瑞典、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巡展;她歷時四年創作的《皇帝的新衣》、《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美人魚》、《海的女兒》五部童話、共112幅剪紙作品,被丹麥安徒生博物館收藏,成為第一個進入丹麥安徒生博物館的亞洲作品,其中的四幅被香港郵政署設計為兒童主題郵票公開發行。
中國剪紙隨着盧雪的腳步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結緣香港 剪紙助力環保
2007年3月,盧雪通過特區政府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成功申請到港定居,並於當年4月辦理了香港居民身份證。
其實,盧雪與香港的緣分很早就已開始。早在2002年1月,她就創辦了中國藝術剪紙協會(香港)並擔任會長。為喚起香港社會對剪紙藝術的興趣和關注,中國藝術剪紙協會(香港)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慶祝香港回歸五周年的「海峽兩岸四地團圓剪紙大賽」及展覽、「偉人的藝術剪現--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四十周年紀念展」等;盧雪還率領剪紙藝術家到香港學校、社區、機構舉辦授藝班、工作坊和公益講座,與郭富城、容祖兒等著名藝人先後合作,舉辦剪紙時裝表演。2004年 9月,盧雪創作的張國榮等身剪紙人像在香港亮相,30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迷相擁哭泣。這張剪紙人像也在杜莎夫人蠟像館展覽了一個多月。
定居香港後,友人帶她去香港濕地公園和地質公園遊玩,深受震撼的她主動找到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尋求合作,希望為環保出一分力。2007年6月,盧雪為香港濕地公園「蜻蜓節」精心製作一百多幅剪紙《自然彩剪》,在2011年香港地質公園申請世界級地質公園時,盧雪的剪紙作品給前來參觀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撫慰心靈的「魔法」
盧雪曾應邀為香港死刑犯講授剪紙課程。她柔聲細語,以剪紙喻人生,微笑着向他們教授剪紙技巧。犯人們也由最初的冷漠、抗拒到點頭回應,最後剪出自己的第一幅作品。離別之際,曾有犯人拉着盧雪的手懺悔自己犯下的罪行。這給盧雪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她發現「剪紙就像魔法一樣,可以帶給一個人心靈的撫慰」。
盧雪還喜歡走進社區教孤寡老人剪紙,當看到他們從漫不經心到有意學習再到最後愛上剪紙時,盧雪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如今,盧雪開始關注和探討「藝術治療」,希望把剪紙帶給自閉症、抑鬱症、孤獨症、癌症患者和孤寡老人。近期,她正專注於籌備自己的新書《盧雪藝術剪紙--成語故事》系列,並利用這套書的收益來印刷更多的書帶給邊遠山區兒童和城市貧民兒童。她希望的不僅是剪紙這項傳統藝術能夠傳承下去,更希望能運用剪紙的手法,來傳遞中國的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