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龍剛(左)備受徐克讚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焯羚、植毅儀)香港名導演兼演員龍剛因癌病昨日於美國紐約Staten Island家中病逝,享年79歲。龍剛一生對電影充滿熱誠,從演員到導演都有一定成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拍下不少反映社會問題的電影,風格多元化包括愛情片、社會寫實片。其代表作《英雄本色》先後在亞洲電影節獲獎,更獲邀參加伊朗舉行的德黑蘭電影節。70年代憑探討妓女問題的電影《應召女郎》榮獲第19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其作品啟發許多香港年輕導演,上月十五日,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在紐約舉辦龍剛電影回顧展,龍剛更獲頒「亞洲之星終身成就獎」,表揚他對香港電影的貢獻。
著名導演吳宇森尊稱龍剛為「電影大師,我們的導師」,徐克封龍剛為「粵語片再崛起的標誌」,可見其備受尊崇。龍剛最後一次露面是月前於紐約從徐克手上接過「亞洲之星終身成就獎」,當時龍剛激動得老淚縱橫。專程飛到紐約頒獎給龍剛的徐克讚揚龍剛在粵語片「面臨深刻危機」之際,勇於革新,敢於直面社會現實問題,不但在內容上打開了一條新路,還從根本上扭轉了港片頹廢的局面,是「粵語片崛起的標誌」。他又說:「龍剛的作品深深影響了包括我和許多香港導演。我們都是他的學生。」著名華裔導演吳宇森從拍片現場送來祝福,讚揚龍剛為:「電影大師,我們的導師,從他的電影學到了很多」。
龍剛當時接受訪問時謙虛地說:「60年代的粵語片幾近沒落,其實主要原因就是視野狹窄,內容單一,充斥住「枕頭(情色)」和「拳頭(暴力)」,後來自己決定走一條不同的路。一連拍攝了14部不同題材的影片,真實反映了香港社會各個方面,讓觀眾感覺耳目一新。當年拍攝《英雄本色》只用了1.2萬美元,做好電影的關鍵是:「做得很細,我一年只拍一部電影。」
龍剛是安徽人,原名龍乾耀,1934年出生於香港,自小立志當演員和導演。父親為粵劇男花旦小珊珊,師承名伶薛覺先。日軍侵華時一家投靠薛覺先劇團,10歲的龍剛開始擔當跑龍套角色。中學畢業後於股票行工作,57年龍剛在教堂認識女演員馬笑英,獲推薦簽約邵氏,粵語片名導演周詩祿看中他一張「性格獨特」的臉相,及變化多端的表情,聽到他天花亂墜似的動人口才,認為他是可造之才。兩人暢談之下,周詩祿知道龍剛有從事電影的意願,讓其追隨自己學習拍攝電影,改藝名龍剛。龍剛加入邵氏訓練班學藝,第一部演出電影《酒店情殺案》,演大反派,除演出外更在10多部電影中兼任副導、編劇等職責。再轉投導演秦劍,正式開始導演生涯,1966年首部作品《播音王子》問世,展示現代電影的節奏情緒,一鳴驚人。其後找來謝賢、 嘉玲、 麥基、 陳齊頌、 杜平主演《英雄本色》,內容關懷釋囚,言之有物,被視為破格之作。之後的電影先後在亞洲電影節獲獎,更獲邀參加伊朗舉行的德黑蘭電影節,成為其代表作。1969找來一班當時得令的玉女蕭芳芳、薛家燕演《飛女正傳》,講一班反叛的飛女,有人未婚生子、有人犯法入感化院,亦是當時影圈人不敢觸碰的題材,以城市社會問題為題、以新穎手法拍攝粵語片。70年代憑探討妓女問題的電影《應召女郎》榮獲第19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英雄本色》被視為其破格之作,《英雄本色》啟發了吳宇森和徐克重拍《英雄本色》。
龍剛於1981年在美國認識現任太太胡梓婷,82年移居美國長居美國,龍剛在紐約大學攻讀電影,研習西洋畫、音樂。龍剛依然對電影充滿熱誠,即使已踏入高齡閒時仍玩票性質客串演出,早前導演徐克的電影,如《上海之夜》及《黑俠》等作品都見到他的演出。其中龍剛亦有份監製。
曾於1967年執導《英雄本色》的導演龍剛是香港一個傳奇,他今年8月在紐約獲頒「亞洲之星終身成就獎」,表揚他對香港電影的貢獻。在這項頒獎禮上,香港駐紐約經貿處處長柏嘉禮於開幕禮致辭時說:「龍剛的電影作品反映他對香港的深切關懷,也為香港七十年代的電影帶來變革,影響力超越國界和時間,啟發和影響了多位已在荷里活及國際電影領域享負盛名的香港新浪潮導演。《英雄本色》、《應召女郎》、《飛女正傳》全都被重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