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從養生到修真》主講嘉賓莊啟文(左二)解答聽眾問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子京)為慶祝創館85周年,蓬瀛仙館於今年5月假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辦兩場「名人講道」公開講座,首場由大律師莊啟文主講《從養生到修真》。第二場邀得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楊春棠為主講嘉賓,以《從數字看中國神誕文化》為題,與市民分享道教文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內涵。兩場活動均座無虛席,反應熱烈。
頭炮莊啟文分享《從養生到修真》
首場由大律師莊啟文打響頭炮,以《從養生到修真》為題,從肉身到靈性,以深入淺出的事例,讓聽眾能夠了解到道教修煉理論與實踐的過程,與大家分享修真的智慧,藉此宣揚道教文化。
他表示,內丹修煉是道教信仰最神秘的領域之一。靜坐是一門簡單的養生方法,可以保養元和,延年益壽,而道教更進一步把人體比喻為一個「丹爐」,認為透過靜坐和呼吸調息,可以追求返本還原、體道合德的境界。
楊春棠《從數字看中國神誕文化》
第二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楊春棠,以《從數字看中國神誕文化》為題。詳細解析了數字與神仙誕期之間的關係,希望更多市民了解中國民間信仰、道教信仰的有趣之處。
他指出,傳統節日的選取和古人對數字寓意的理解有着很大關係。數字1到10之中,古人以奇數為陽數,以偶數為陰數,所有陽數與陰數相加為55,對應的日子便是5月初5,被認為是一年之中變化最大的日子,民間因而有掛艾葉、點雄黃等辟邪習俗,又如9是陽數中最大的數,九月初九就成了重陽節,自古就有在這一天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風俗。
古人靠觀月計時 15號多神誕日
楊春棠續說,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月份的15號都是重要的神誕,如道教中極為重要的三元節就都定在這一天,正月15是天官神誕,7月15是地官神誕,10月15是水官神誕,如此安排的主要原因是「好記」。
他表示:「古人主要依靠月亮的圓缺來達成對時間概念的認知。每月初一、十五是月亮圓缺變化最為明顯的時候,很多重要的神誕也就被『安排』在這些好記的日子。」
楊春棠指出,民間神誕還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發展。每逢神誕,十里八鄉的善信都要趕去供奉的廟宇慶賀,這種定期活動會逐漸把一個地方的人流、文化及商業活動都吸引過去,神誕衍生出廟會,而廟會又能把一場宗教活動延伸為社會活動,由此推動了當地社會發展。
他表示,神誕的創造也在發揮着教化社會的功用。在中國民間的多神信仰中,很多神明都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像港人熟悉的車公和侯王,都是一路護衛宋帝昺逃到香港的忠臣,當地鄉民為了紀念他們的忠貞英勇,便為他們立廟供奉。不同人群對這些歷史人物的一致認同,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及理想人格的嚮往和讚美,對他們的祭拜,也在客觀上約束了人們的道德行為。
楊春棠生動的演講令入場人士獲益良多,特別是對道教傳統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知及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