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晚出席高山劇場新翼開幕典禮,遠眺燈火通明的新劇院,前塵往事突然在腦海迴旋。
我在2004年發表《高山劇場廿年變遷》一文,說高山劇場和我有一段不解之緣。高山劇場位於土瓜灣,一九八三年啟用,當時,我剛加入香港電台廣播劇組,經常受學校邀請到這裡擔任話劇評判。一九八六年,調職第一台,在這裡製作了很多的流行樂隊音樂會,高山劇場更曾被譽為「流行樂隊的搖籃」。由於它當時是半露天的天頂設計,音樂會發出的聲浪騷擾附近的居民,經常有警方因接到投訴而到來調查,身為編導的我自然成為被抄身份證號碼及受勸喻的對象。兩年後,我調任第五台,負責長者節目,很奇怪,高山劇場突然又多了長者活動舉行,最深印象是年底的「全港耆英舞蹈大場」和「全港長者歌唱大賽」,看見台上老人家充滿活力的動作,才明白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道理。一九九五年,高山劇場「大裝修」,變成「密密實實」設有空調的劇院,那時候,供中小型粵劇班演出的場地不多,煥然一新的高山劇場成為「最佳選擇」。由那年開始,我便經常在這裡擔任司儀、製作節目、舉辦戲曲示範講座和其他與戲曲相關的活動。到了2006年底,我受「粵諮會」場地小組召集人陳劍聲所託,建議興建一個可容納六百名觀眾的高山新翼,並提供排練和習唱設施,使它成為粵劇培訓基地。後來聲姐辭任「粵諮會」委員,由梁漢威接替場地小組召集人一職,繼續為粵劇新秀創造發展空間。遺憾是兩位召集人皆已離世,未能目睹劇院的落成。誇張地說,高山劇場的變遷是我三十二年廣播生涯和活動的縮影,陪我走過事業的每一段路。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日前在網誌提到「高山劇場新翼的特點,正是專為粵劇和戲曲演出而設。建築師在規劃新翼的設計時,徵詢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及粵劇界人士的意見,納入設計和內部布局中。」其實不單止高山劇場新翼,油麻地戲院的設計也是邀請了粵劇班負責製作的專才參加場地小組的工作,因為當時的「粵諮會」主席周振基博士認為要由「用家」提意見,舞台的設計和設施才夠「實際」。二千年中至今,本地粵劇的硬件建設和青年演員培訓工作成績有目共睹,這全賴周主席當年的規劃及大力爭取資源,為粵劇發展打下基礎。■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