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洪貞向記者展示澆足水與澆不足水長出的玉米的區別。記者 路朝陽 攝
河北省屬水資源極度匱乏的省份,人均水資源佔有量307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80%以上地區生活飲用水取自地下,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此外,該省的很多地區水質差,飲水安全問題嚴峻。隨着南水北調工程全線竣工,河北每年將獲分配毛水量34.7億立方米。源源不斷的長江水給河北帶來的益處絕不僅僅是「解渴」,還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充足「血液」。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 河北報道
「溟漲滹沱水,弧亭勢欲傾;萬夫防蟻穴,百雉設山城;牛馬渾難辨,舟船不敢行;波濤煙霧裡,疑是近蓬瀛」,四百多年前,河北青縣縣令潘榛對頻發的洪澇災害頗為無奈,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滹沱水》 ,描繪當時洪澇時節的漫城之勢。
經歷從抗洪到抗旱
據記載,由於河道淤堵,在1963年之前,河北經常發生洪澇災害。1963年連降七日的暴雨使河北局部地區降雨量達到2,050毫米,創下對中國內地最高紀錄;同時受災面積巨大,平均雨量超過500毫米的地區多達4.3萬平方公里,總水量超過了所經大小河道總洩洪量的10倍,逾百萬人投身抗洪的激流。對此毛澤東曾作出指示一定要根治水患。從此河北開始大修水利,截至2000年,該省興建各類水庫數千座。
然而,無法預料的是,1980年前後河北省境內的河流幾乎全部乾涸,隨着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缺水的河北人不得不開始挖水之旅,數十年來,華北高速發展的農業依賴的正是上百萬口的機井對地下水的掠奪性開採,不誇張地說,河北人每喝一杯水,就有五分之一是超採的地下水。
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如今,洪澇不再,燕趙之地腳下卻蘊藏着一個全球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官方通報顯示,華北地下水超採達1,200億立方米,其中最大的一個漏斗面積達8,800多平方公里,這個面積大約是北京市區面積的12倍。
在河北邢台市,有村民表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地面上挖個洞就能看到水,伸手一舀就能夠舀着。2000年後,打井要打到60米深才能見到水。2006年,井深紀錄又刷新到90米。現在打井基本都到了200米,機器下到120米左右才能抽到水。
由於長期持續的地下水過量開採,已經導致了河北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下水流場發生變異、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陷、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層、地下水質污染等環境地質災害。
保障修復改善生態
有專家指出,南水北調的實施,利用江水代替地下水,將為華北地下水的修復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賈邵鳳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南水北調工程每年注入那麼多水,如果這些水都用起來的話,那麼華北大漏斗肯定會恢復的。
河北省水利部門相關人員表示南水北調對河北帶來的好處一是可減少或避免對地下水的超採,大大改善地下水生態環境;二是受水區地表水資源總量的有效增加,可使地表水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三是通過強化水資源管理,加大節水與治污的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節約用水、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的長效保護機制。
長期負責向京供水
河北省還長期擔負向首都北京供水的職責。2008年至2012年間,先後三次從河北省的崗南、黃壁莊、王快及安格莊水庫向北京應急調水,共13.8億立方米。2012年至2013年,又向北京調水3億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