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兩名焊接工人在焊接輸水管道。資料圖片
天津,天子之渡,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地處海河流域下游,素有「九河下梢天津衛」之說。因漕運而興的天津城,自古河道縱橫,華北最大的河流-海河穿城而過,水系發達。但近半個世紀以來,天津卻逐漸成為北方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地表水、地下水資源枯竭,不得不四處「求水」。從灤河到黃河,再到如今的長江水,天津在從外調水中汲取養分的同時,也不斷對水資源利用方案進行改進,促進水生態環境的改善。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欣 天津報道
歷史上的天津,曾以「十年九澇」而聞名,從未有過缺水的記錄。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天津卻逐漸成為中國最缺水的城市。
上游建壩下游枯竭
這個昔日的華北水鄉近年來平均水資源量15.7億立方米,用水缺口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123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17,比沙漠之國以色列還少100多立方米。即使加上入境和外調水量,人均水資源也只有247立方米,仍是全國最低,也遠遠低於世界公認的人均佔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上世紀60年代後,大興水利工程,海河上游陸續建起大小水壩幾百座,導致下游水流枯竭。從那以後,海河的性質變了,不再是哺育天津人民的母親河;功能變了,不用再防澇洩洪;脾氣也變了,再也不會氾濫成災。由於它的存在,防止海水倒灌變成了天津防汛工作的常態。
地下水可以醃鹹菜
上世紀70年代,由於地表水貧乏,天津開始大量開採地下水,造成了地面沉降,市區中南部形成了地下「大漏斗」。再後來,海河水也好,淺層地下水也好,由於混入了大量倒灌的海水,全都變得又鹹又澀。那時天津的飲用水,沏茶肯定是不好使了,還衍生出民謠中的天津城市一大「怪」--自來水醃鹹菜。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鹹水也不夠用了。1981年8月,天津市急報中央:缺水!嚴重缺水!懇請批准「引灤入津」(編按:灤河,發源於河北省豐寧縣,在樂亭縣注入渤海)。僅僅三周後,國務院即批覆同意,從此開啟了天津從外調水的歷程。引灤工程完工至今的30多年裡,灤河始終是天津的主要水源。
雖有了灤河水,但天津仍屬重度缺水地區。近年來,受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引灤入津水量呈現出明顯衰減的趨勢,天津缺水形勢越發嚴重。自上世紀末起,天津開始進入連年乾旱,緊急缺水時期,便啟動方案,沿大運河及其平行河渠,將黃河水調入天津。2000年以來,天津先後實施了7次「引黃濟津」應急調水。
建城市供水新體系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到河北省徐水縣西黑山村分為兩支,一支向北奔向北京,一支向東奔向天津,後者稱為天津幹線,擔負着向天津市和河北省保定、廊坊等部分缺水地區的輸供水任務。
作為中線總幹渠的一部分,天津幹線全長約155公里,佔地1,410畝,按初步設計階段估算,投資約86億元人民幣。沿線主要建築物包括:進口取水樞紐、輸水箱涵、連接井、分流井和末端出口閘。幹線始於西黑山分水口,總體走向是由西向東,沿線經過河北省的徐水、容城、高碑店、雄縣、固安、霸州、永清、安次8個縣市和天津市武清、北辰、西青三區,終點為天津市外環河西側的外環河泵站。其中河北省境內131公里,天津市境內24公里。
經過12年艱苦奮戰,目前一期幹線工程已全部完工並全線通過通水驗收。根據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安排,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即將正式通水,調水規模95億立方米,其中天津分水量10.15億立方米(陶岔渠首樞紐計量),可收水8.63億立方米。屆時,天津將形成「引江水」與「引灤水」統一調度管理、配置使用的城市供水新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