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務院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 惠州迎來發展新機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余麗齡 惠州報道)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對原有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進行了調整。根據此次調整標準,惠州因城區約190萬的常住人口而正式被劃分為「Ⅱ型大城市」。
惠州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城市規模劃分的調整,實際隱含了國家對城市發展的政策導向,憑藉「Ⅱ型大城市」身份和自身獨特優勢,惠州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新標準
人口100萬至500萬城市為大城市
記者從《通知》瞭解到,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將根據城區常住人口分為五類七檔。
相比原來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此次調整有多處亮點。其中包括城市類型由四類變為五類,增設了超大城市;將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別劃分為兩檔;城市人口規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以及將城區常住人口作為城市規模劃分的統計口徑等。
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萬提高到50萬,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別由50萬、20萬提高到100萬、50萬,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別由100萬、50萬提高到500萬、100萬,特大城市下限由100萬提高到500萬。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則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數,以下不包括本數)
記者從惠州市住建局獲悉,根據《通知》對城區常住人口的解釋,目前惠州市區常住人口總數約為270萬,而城區常住人口約為190萬,屬 「大城市」行列。
根據大城市的檔次劃分標準,城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所以惠州又是「Ⅱ型大城市」。
新機遇
惠州具備更好資源優勢和落戶條件
惠州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而人也關係著一個城市的發展。因此,將城區常住人口作為城市規模劃分的統計口徑,也反映出國家從宏觀層面對城市發展調控的政策導向。」
該負責人表示,近期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各項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就是其中之一。而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國家又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型以上城市人口規模的具體要求。「也就是說,今後異地務工人員在一些超大或特大城市落戶難度將進一步增大。」
此外,國家資源分配和城市人口的控制是緊密相關的。「國家在控制特大、超大型城市人口數量的同時,也會控制這些城市的建設用地等發展資源。目前國家就已經嚴格控制北上廣等城市的用地指標。」該負責人說。
相比之下,不難看出,像惠州這樣的Ⅱ型大城市,實際具備了比一些特大和超大甚至Ⅰ型大城市更好的資源優勢和更好的落戶條件。同時,受資源分配和戶籍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影響,今後越大的城市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越迫切,這也將使更多人才和產業向等級相對較低的城市轉移。
新目標
到2020年中心城區建成區擴大146平方公里
近年來,惠州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外貿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排在珠三角前列,兩次以全國地級市總分第一名通過「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連續多次榮獲中國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
目前,惠州正按照「穩中求進、好中求快、改革創新、率先跨越」總體要求,著力推進環大亞灣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等未來經濟增長極的建設和大力創建國家生態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工作,努力實現更有質量的發展、更高水平的惠民。
此外,根據去年印發的《惠州市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五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末,惠州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將至少擴大146平方公里。到2017年末,城區每萬人公交車擁有量將從目前的8.3標台提升至15標台;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從目前的84.5%提升至95%;每萬人擁有醫生人數從目前的16名提升至19名;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從現有758元提高至1000元以上;城市人均公園綠地佔有面積增加至13.5平方米以上......
「這些基於現實提出的擴容提質目標,意味著兼備環境、資源、就業、落戶等多重發展優勢的惠州,有能力也正在為惠州人和將來到惠州安家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該負責人說。
惠州宜居宜商 經濟增速跨越發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余麗齡 惠州報道)惠州地處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屬珠三角經濟區。惠州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廣州、深圳、東莞和香港。全市陸地面積1.13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81.4公里。現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5個縣(區),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惠州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僅用了4年時間實現GDP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的跨越,僅用了3年時間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100億元到200億元的跨越。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78.4億元,增長13.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0.1億元,增長24.5%,經濟總量、財政實力均居廣東省第五位。2014年1-9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00億元,增長10%,增幅居珠三角第一。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7.8億元,增長20.3%,增幅居珠三角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