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湖北省美術院院長董繼甯(右二)、恩施市副市長張偉(左一)等欣賞清江雲錦石。
五彩斑斕的西蘭卡普、栩栩如生的電烙畫、詭譎多樣的儺面具......「土苗風情--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恩施市龍鳳鎮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在湖北省美術院美術館展開為期一周的展覽,該展覽旨在促進龍鳳試點文化產業發展,為龍鳳試點文化產業搭建一個促進交流、共同發展的專業平台。本次展覽共展出西蘭卡普織錦、儺面具、烙畫、清江雲錦石、金絲楠木雕、根書等龍鳳鎮民間工藝美術作品200餘件。■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珊珊
生活化展覽 現百般土苗風情
不同於一般展覽的嚴肅莊重,「土苗風情」展顯得更加生活化,西蘭卡普編制的大小掛包,黃楊木雕刻的木棒木枕,還有民族風味濃郁的掛毯、拖鞋,參觀者不僅可以伸手觸摸試用,碰上心儀之物還能現場掏錢買回家。
一張張用色誇張、造型詭譎的儺面具格外引人注目,一張眼中長手、手中長眼奇特面具格外引人好奇。人稱「儺面汪」的汪儒斌對儺戲人物、地方劇目、神話故事都如數家珍,他解釋說,這是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楊任,原來是商紂的大夫,因進諫被挖眼處死,後被仙人所救,用金丹放在他的眼中,使其眼中長手、手中長眼。
另一處則陳列着多幅古樸典雅的山水畫,遠看似水墨潑灑,細瞧了卻發現凹凸有致,層次分明,別有一般滋味。原來,這是以電烙鐵為筆、高溫為墨,畫出的「絲絹烙畫」。「烙畫」古稱「火針刺繡」,在絲絹上,利用碳化原理,燙出物象的色調,呈淺黃、中黃、淺褐深褐乃至黑色,畫面上自然產生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作畫者要憑藉長期積累的經驗,把握好溫度、速度、力度,準確用『筆』,以嫺熟的繪畫功底一次成功。」酷愛烙畫藝術的趙國平多次改進電烙筆,只為在作畫時更加「稱手」,不僅如此,他還對烙畫進行了大膽創新,將國畫的寫意與西畫的寫實融為一體,凸顯了浮雕的立體藝術效果。
從作品到產品 開扶貧新路
這場展覽的進行得益於湖北省美院在2012年啟動的大型美術創作項目「鄂西行」,並以此項目為載體,對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恩施市龍鳳鎮開展系列文化幫扶工作。
3年時間裡,湖北省美術院院長董繼甯帶領幾十位藝術家多次深入龍鳳鎮,對當地民族民間工藝品進行搜集、整理,手把手地指導當地人對漆藝、木雕、編織等傳統工藝產品進行藝術創作。並舉辦了多種美術培訓班、研修班和工藝美術類文化產業項目座談會,與企業家、工藝傳承人交流研究如何推進文化產品的開發。
湖北省美術院黨委書記陳周介紹,美術院老中青藝術家們的參與使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有了明顯提升,當地幹部群眾對於美術惠民有了切實的體驗,繼而有興趣投身文化創意產業,將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轉換成工藝產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是美術院藝術家與當地人民的共同責任,要讓當地精湛的手工技藝不斷流傳,進入適度規模的產業化開發,為恩施龍鳳鎮扶貧攻堅的全國改革試點做出嘗試。
文化扶貧 讓當地文化走出深山
龍鳳鎮是國家級的綜合扶貧改革試點,李克強總理曾兩次前往視察,該鎮的改革對全國類似的城鎮都有顯著的示範效應,因為它既受國家部委的支持,也被輿論社會的關注。
這是龍鳳鎮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首次在外地集中展示。恩施市副市長張偉介紹,武陵山脈少數民族眾多,文化保留比較完整,然而豐富的文化資源卻遠在深山人未識,他希望通過這次展示,將恩施的文化特色向大家推廣,讓當地特色的工藝美術品走出深山。
「有句話說,政治上的改變要6個月,經濟上的改變要6年,文化上的改變要60年。對貧困鎮而言,除了資金、項目、管理、制度的幫扶,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改變。」張偉表示,現在恩施也在重點推廣文化扶貧,既要帶動致富,同時也將藝術傳承下去。但目前不僅傳承人員比較少,對這些文化了解的人也不多,因而下一步要加大推廣,「有很多寶貴的文化資源,等待我們去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