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最近筆者去聽了一個有關人生意義的講座,講者是一位滿頭白髮,但卻活力十足的退休銀行家。身穿運動服的他,聲如洪鐘地向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從一個紙醉金迷、有白天沒晚上的刻板生活中醒覺,然後利用自己的管理經驗和人脈,成立社會企業,幫助弱勢社群就業,回饋社會的故事。
他以一句英語開始他的分享:「 I used to live a stressful life, but unfortunately I was used to living it.」這句話用了兩個看起來很相似的片語:used to和 was (be) used to 來說明自己的壓力生活,稍不留神,就可能會誤把馮京作馬涼,貽笑大方了。
有些不求甚解,自以為是的人一看見上面的句子,就自信滿滿地說:「這裡的字我每一個都知道!」然後把句子裡面的每一個字,按照自己的認知演繹出來;稍為用功一點的,就會翻翻字典,然而往往最後還是會把used跟英漢字典「使用」的字義劃上等號。可惜的是,如果把上句的used作「使用」解的話,想到頭髮掉光都不會想出個所以然來。
這正正就是一般同學學習英語的盲點:只會把目光放在某個「字詞」而非「詞句」上。很多人學習英語的時候,碰到不懂的生字,總喜歡見「字」查「字」,然後不停根據字典所載的基本意義鑽牛角尖。須知道,不管是在英語還是漢語裡,我們都有一些不能按常理去判斷意義的用語組合,那就是慣用語了。
留意字典列出每個意義
要破解慣用語,我們除了要先破除見「字」查「字」的壞習慣外,還得仔細留意字典上列出的每個意義。經過一番努力後,就會發現原來used to指的是從前的,跟現在的不一樣的習慣;而be used to指的是已經習慣了某事。因此我們可以把銀行家先生的說話理解成:我曾經(used to)過着充滿壓力的生活。但不幸的是我習慣了(was used to)那種生活。
突破固有思維 理解事半功倍
除了前方的verb to be和意思以外,其實兩個片語跟詞類的搭配也有不同。在used to後面一般會搭配動詞的不定式(infinitive),而be used to的後面則會搭配動詞的-ing形式;可別再以為to的後面只可配不定式哦。
在我們的語言學習中,不管是多簡單的字詞,要是不能突破盲點,以固有的思維去理解,定必事倍功半,無法更上一層。共勉之!■胡耀東 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高級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