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4年的香港文史展覽,既有歷史的滄桑,也有藝術的瑰麗,不同的展覽所折射出的,是市民大眾對人文欣賞層次的不斷提升和需求。回看2014年的香港展覽與文史藝術之關聯,是文化啟蒙意識的熏陶與歷史主義的興起,是突破淺表賞析的深度體驗。踏入2015年,不少人都對未來的香港文博界提出了自己的期望。香港的文化博物博覽事業,在新的一年中,也將會承載更多創新與融合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文化展覽與時代的旋律緊密相連,也與時事脈動甚為相關。2014年的香港文化展覽,不僅僅帶有強烈的歷史與現實的交錯疊映,同時也是對未來生活思索的一種文化解讀。在藝術層面而言,文化展覽是推動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何不斷推陳出新、持續符合業界的期待,也將是香港文化展覽界特別是官方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對戰爭與和平的文化探討
2014年的香港展覽中,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內容,便是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探討。2014年,對中國而言,其特殊意義在於,乃是甲午戰爭120周年的紀念年份。加之中日兩國之間的島嶼爭端不斷升級,從歷史的角度去反思戰爭與和平、看待中日爭端的歷史起源,成為了文化界的一個重要方向。此外,在2014年,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公祭日第一次成為國家層面的追思活動,也在香港舉行了相應的紀念儀式,則配合及輔助的文化活動也相應展開。文化展覽的一個重要作用,便是以圖文和實物再現歷史的滄桑,而這一點在2014年的展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香港與戰爭有關的展覽,最為重要的地點,便是位於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這裡已經舉行了多次有關戰爭議題的展覽。2013年時,海防博物館曾經舉行過有關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抗戰文物的展覽,以展現香港在日佔淪陷歲月中的抵抗歷史。而在2014年,適逢甲午戰爭120周年的紀念,其與內地方面合作舉辦的以甲午戰爭為題材的展覽,則特別引人矚目。
有參觀展覽的市民曾表示,甲午戰爭爆發時,香港島與九龍已經處於英治狀態。這使得一些人對甲午戰爭的認識尚不清晰,對歷史的細節了解也需要加強。故而,展覽能夠從較為直觀的角度帶給香港市民對中國近代滄桑史有深入認識。另一方面,亦有文化學者認為,有關甲午戰爭的歷史文物展覽,具有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能夠使本港市民對中日當前的關係具有更加歷史的和全面的理解,概括言之:展覽是對現實的歷史注解和詮釋。故而,深受市民的歡迎和好評。
2014年,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成為國家層面的公祭日。香港也相應舉行了紀念活動。除了官方的哀悼儀式之外,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歷史事件的圖片展。展覽不僅僅對當年的日軍暴行進行了再現,更為關鍵的是,展覽也對國際和平主義力量、特別是日本的和平力量對歷史與真相進行守護的努力,進行了翔實的呈現。戰爭的殘酷已經被歷史所證明。和平的無價,透過展覽一一彰顯。一些參觀展覽的民眾對記者表示,未來的展覽,應當更多具有歷史的反思意義,則能夠讓本港民眾對歷史的思維更加辯證、更加全面。這在文化的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香港是多元社會。多元文化的近距離賞析,對於酷愛旅行的香港人而言,似乎是出遊的副產品。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出遊時顯得來去匆匆、走馬觀花,其實未必能夠真正領略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風貌和內涵。故而,讓中國內地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化藝術瑰寶走進香港,在博物館的展廳中呈現給市民,其實更是值得推廣的文化交流方式和手段。
多元文化的近距離賞析
基於歷史的緣故,香港本地民眾更多了解的,乃是西歐或美國的文化較多。不過,對於文化與文明的大國、古國俄羅斯,不少人其實知之甚少。俄羅斯是橫跨歐亞的大國,其歷史發展的脈絡對中國以及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在文化方面,俄羅斯的文學、藝術、音樂都是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傳統精英社會的俄羅斯,文化的發展和皇權有着密切的關係。香港歷史博物館和俄羅斯方面合作舉辦的皇村文物展覽,頗受市民的歡迎。一些參觀者對展覽進行總結時對記者表示,一直以來,都認為俄國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國家,對其歷史文化的了解也不是非常多,但是透過展覽,對俄國滄桑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堪稱是活教材。
而在中國史的文化展覽方面,較為受到矚目的乃是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敦煌藝術展。除了來自敦煌的文物之外,光電與數碼技術的運用,使得香港的參觀者可以在最為真實的環境中感受到敦煌藝術的宏大和深邃。有論者認為,現代技術對於傳統型藝術品或是文物的展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文物的展示及其價值體現,需要在視覺上穿透時間的阻隔,為現代的大眾人士所認識,而大眾往往在文物鑒賞方面並不是非常專業,所以,光、電、數碼、新材料輔助技術的運用,將會在未來的古物展覽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的一個重要方式。
展覽應以文化發展為目標
回顧2014年的展覽,展望2015年以及將來的香港文物展覽界,則不少專家以及文化界人士多帶有非常強烈的期待和願望。這些人認為,官方舉辦的展覽,應該以推動文化發展為最終的目標,這其中也包括提升市民大眾對文化藝術的鑒賞和認識水平。
香港著名篆刻家區大為在接受記者訪問時便認為,以篆刻為例,未來,香港政府在舉辦展覽時,應該多與內地方面合作,將好的篆刻藝術品帶來香港,讓大眾欣賞,並藉此提高市民大眾對篆刻藝術的認識。畢竟,任何展覽的舉行,都應該以文化的發展為最終目標。
亦有參觀官方博物館的市民對記者表示,香港的展覽藝術可以更加多元和開闊,讓市民足不出戶,便能夠領略到世界各地--包括阿拉伯、非洲等地的文化風貌和歷史人文風情。畢竟,忙碌於工作的香港人,很多時候,將展覽當作是另一種旅行,是對疲憊生活的一種調劑。展覽的價值能夠為大眾所賞析、認識和接受,則是展覽本身最大的意義。
另一方面,針對香港未來的文化展覽發展方式,有市民及文化學者認為,不同的人、不同的階層或是不同年齡層次甚至不同族群的人,對文化的理解和喜好都有不同。未來,可以由官方領銜,鼓勵並支持成立更多的民間非牟利、公益性質的策展機構,並與大專院校合作培養具體門類或藝術領域的策展人,以持續豐富和完善香港的文化展覽結構。同時,亦可活化更多的藝術空間,交由民間或是NGO營運非官方博物館、展覽館,再由官方協助進行好的策展佈置和聯絡,構建多元和良性的官民文化互動,將是值得思考的方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