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辭工尋古硯 河南農民舊居改建博物館


放大圖片

■王躍澤和其收藏的古硯。 金月展 攝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台自古以來備受文人墨客喜愛。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人、馬寨村「70後」農民王躍澤,自幼癡迷古硯台,20歲時便辭去工作收集古硯,足跡踏遍全國各地古玩市場。20年的時間裡他四處借貸,耗費幾十萬,共收集800多方不同朝代硯台。如今,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古硯的歷史,他將自家舊宅改建成「研山草堂」古硯博物館,免費供人參觀學習。 ■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月展、實習記者 李玲 三門峽報道

踏入王躍澤自建的「研山草堂」古硯博物館,撲面而來的是一方方硯台散發出的厚重的歷史氣息。博物館的藏品以陝縣產澄泥硯為主,從仰韶文化時期的研磨器硯台,到漢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時期,各個時期的都有;有圓有方,更多是不規則的形狀;造型有蟾蜍、烏龜、伏虎等,一些罕見的暖硯也赫然在列。「暖硯底下有一層是放炭的,是古代為防止冬天寫字時墨汁凝固。」給記者介紹藏品的是王躍澤六旬的母親。兒子不在的時候一般都由她來做講解,王躍澤的父親則在旁邊補充說明。

「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我希望更多人了解澄泥硯,了解中國的硯文化。」王躍澤稱古硯博物館建成已有5年,藏品在不斷豐富,每年能接待喜歡硯台收藏研究的專家學者、書畫家等數萬人。而只要有遊客過來王躍澤都會為他們義務講解。他說,由於父母用本地話講解,一些參觀者聽不懂,往後還要慢慢教他們說普通話。

燒新硯賺錢買古硯

「古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特色的民俗,但看到一些日韓國家的孩子對硯台的了解,比我們自己的孩子還要多的時候,心裡很不是滋味。」王躍澤稱,有一次去參加一個澄泥硯交流會就遇到了這種尷尬。自幼隨家中長輩學習澄泥製硯技術的他下定決心收集全部古硯,讓中國的孩子們了解古硯,將古硯文化傳承下去。

為收集古硯,王躍s澤24年來四處打工,做過書店、乾洗店等生意,將賺來的錢全部用來購置古硯,足跡踏遍古代產硯的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古玩市場和北京、杭州等古硯拍賣現場,花銷達20、30萬。「買這些古硯是需要很多錢的,我還曾經找銀行貸過款。」王躍澤說,很慶幸自己有一雙燒製澄泥硯的手,可以將自己燒製出來的澄泥硯賣掉,換取購置古硯的經費。

欲建硯台創意作坊

王躍澤的理想是建設一個綜合性的硯文化園區,「前面是六百平米的古硯展覽館展出歷代古硯,再設計一個硯文化傳習所,將澄泥硯傳承人集結於此進行製作與傳承。最後設計一個硯台創意作坊,讓遊客自己動手製作澄泥硯,感受硯文化的魅力。」

相關新聞
公車改革二之一 (圖)
官員上班搭地鐵 機關司機臨分流 (圖)
多數公務員歡迎「車改」 (圖)
每裁一輛車年省十餘萬 (圖)
中拉論壇今舉行 啟動整體合作 (圖)
河北誓借勢京津促經濟升級 (圖)
特稿:晤港澳委員 周本順書記有信心爬坡過坎 (圖)
滬自貿區試點進口「水貨」汽車 (圖)
中國取消稀土出口配額管理
厄瓜多爾獲華銀行貸款53億美元
中國遊客赴俄去年增逾一成
李克強:行政審批不讓群眾摸不清門 (圖)
周永康送法辦 令計劃被立案 (圖)
話你知:中管幹部
去年海外追贓30多億 (圖)
中紀委網揭秘信訪室受理流程 (圖)
特稿:落馬局長:每日收幾萬 活得戰兢兢 (圖)
大理市委書記褚中志違紀被查 (圖)
河北奶農:牛奶怎會白倒掉? (圖)
特寫:「賣一毛是一毛 倒奶是敗家子」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