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熊玠認為地緣經濟將比地緣政治更重要。本報記者孫志賢 攝
全球告別動盪不安的2014年,但國際政治和經濟紛爭在2015年仍未有解決跡象。本報記者專訪近日訪港的美國著名華裔學者、紐約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熊玠,細聽他訴說國際時勢、大國博弈。他指出,目前全球大勢由「地緣政治」(Geo-politics)轉向至「地緣經濟」(Geo-economics),這是了解冷戰後中美關係、以至整體國際關係走向的關鍵。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孫志賢
今年踏入80歲的熊玠在訪問中指出,傳統「地緣政治」由意識形態和領土控制兩大元素組成,當今「地緣經濟」則着眼於經濟安全,而它比軍事安全更重要,一個大國需擁有充裕資金、龐大勞動力和本國市場。根據上述條件來判斷,中國、美國、俄羅斯都是「21世紀大國」。
大國崛起 影響國際財金決策
要成為大國,視乎它在國際經濟和金融決策裡有多大影響力。熊玠指出,這解釋了為何中國去年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組成「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及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是因為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中國不可能跟美國爭鋒,故透過另起爐灶,建立兩個新銀行組織,中國可發揮自身影響力。
主導自貿組織 華抗衡美排斥
熊玠續稱,躋身大國的另一條件,在於它能主導多少個自由貿易組織(FTA)。他以東盟十國為例,加上中國、美國和日本形成「內圈三國」(inner three),澳洲、新西蘭和印度則是「外圍三國」(outer three),中國要在這十六國裡面取得領導權。他解釋,在去年APEC峰會,中國在美國反對下,仍成功倡導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方案,抗衡美國「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對中國的排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年和去年皆有前往拉美,訪問阿根廷、古巴、委內瑞拉等地,當中部分國家與美國關係欠佳。熊玠認為這是中方警告美國,「你到我後院(東南亞)動手腳,我也到你的後院,你看看是什麽滋味」,而這也是美國急於與古巴建交的主因。
地緣經濟合作 可達雙贏
至於北京早前舉行「中國-拉美」共同論壇,熊玠認為這也是中方向華府發出的訊號。他表示,中國與拉美加強關係,多少會令華府顧忌,但這種外交也是值得,只要不做得太過火就可以,中國可讓華府知道,和拉美友好並非針對美國。
地緣政治是零和關係,即是衝突;地緣經濟則是雙贏,可以合作。熊玠表示,習近平若能抓住地緣經濟原則,處理中美關係,可達致兩國雙贏。當然,地緣政治的影響不可能完全消除,它將與地緣經濟並存,不過地緣經濟將愈趨重要,這也是未來國際關係發展的大方向。
|